文章讲述了西藏定日县野江村安置点在经历地震后迎来日喀则农家新年“古突”夜的故事,通过描写米玛老人一家的生活场景,展现出震后民众得到妥善安置后的乐观生活状态。
新华社拉萨1月29日电(记者洛登、格桑朗杰、洛卓嘉措)当暮色渐渐笼罩大地,远处的山脉也变得朦胧起来,点点星光洒落在朋曲河谷之上。
在野江村安置点内,袅袅炊烟缓缓升起,灯火闪烁不停。米玛老人和他的家人,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古突”之夜。
28日,正是农历除夕,当全中国的家庭都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之中时,位于西南边陲的西藏定日县野江村安置点,也迎来了日喀则农家新年的“古突”夜。
在藏语里,“古突”中的“古”表示九,“突”是面食的意思,这是一种有着独特风味的藏式面粥。它的食材丰富多样,包含牛肉、羊肉、人参果、奶渣等九种食材。按照当地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吃“古突”,以此来象征除旧迎新。
“煮好了,快进来吃‘古突’。”走进米玛老人居住的板房,一道藏式门帘将屋内屋外分隔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屋子外面,寒风呼啸着,黄沙漫天飞舞;而屋内呢,炉火熊熊燃烧着,温暖而又惬意。
67岁的米玛端坐在床边,他的发辫盘在头上,辫梢还缠绕着红色丝线,这是典型的定日男子的装扮。紧挨着他的是72岁的老伴儿德庆。
1月28日,米玛(右)、德庆(左)与远在山东的孙女视频聊天。新华社记者 洛登 摄
在这次定日地震中,米玛全家老小都平安无事。他感慨地说:“能吃上‘古突’,真的是没有想到啊。”
1月7日,定日县突然发生了6.8级地震,米玛所在的野江村由于及时进行了紧急避难,所以全村没有一人伤亡,只是多处民房受到了损坏。
“房子没了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熬过这个冬天。”米玛老人当时满心担忧,然而他的担忧很快就被驱散了。
地震发生之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方救援力量迅速赶来支援。野江村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物资也十分充裕。11日,野江村76户385名受灾群众都住进了板房。
“煮‘古突’用的炊具都是从废墟里刨出来的。”儿媳巴珍把“古突”递到米玛老人手中,同时指着板房里的物资说道,“藏式木床、炊具、首饰都帮我们找到了,而且还领到了很多新的物资呢。”米玛老人端坐在木床上,手里举着木碗吃起了“古突”,年轻人围在炉边掌勺,小孩子在周围嬉戏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
1月28日,米玛老人的儿媳巴珍正在盛“古突”。新华社记者 索朗德吉 摄
在采访的间隙,米玛老人的手机接到了一个视频通话。
“爷爷,吃‘古突’了吗?”
“吃了吃了,你看,肉很多,吃得可香了。你放心啊,没事的。”
米玛老人把手机对着家里人,远在山东上学的孙女阿旺拉姆逐个问候新年。
“地震发生以来,孙女每天至少打一次视频通话。”米玛老人满脸得意地说,“现在安置点有水、有电、有网络,我告诉她没什么可担心的。”老伴德庆接着说:“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物资太多了,板房里都快放不下了,牛粪都够烧一两个月的了。”
德庆老人幽默的话语让板房里充满了笑声。
米玛的儿子次旺仁增说道:“过完年,冬天也快过去了。到时候我还要打理家里的17亩地呢。”
1月28日,星空下的野江村安置点。新华社记者 洛卓嘉措 摄
“等开春犁地的时候,我们老百姓又要跳起定日‘洛谐’了。”米玛老人骨子里透着一种豁达。
有着600年历史的定日“洛谐”,曲调古朴,舞姿洒脱。节奏时而缓慢悠扬,时而热情奔放。
就像“洛谐”的节奏一样,灾区群众的生活在经历了低沉之后也逐渐向上发展。因为地震,他们曾经陷入恐慌和悲痛之中,但是如今,他们又将迎来春暖花开的日子。
夜已经很深了,这个“古突”夜宁静而祥和。一束束光亮从米玛老人的板房窗户向外照射着,门上挂着的中国结和灯笼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抬头远望,天际繁星闪烁,仿佛在照亮灾区人民前行的道路……
文章围绕西藏定日县野江村安置点的“古突”夜展开,讲述了地震后米玛老人一家的生活状况。虽然经历了地震的磨难,但在各方援助下他们得到妥善安置,生活物资充足,家人乐观向上,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体现出震后灾区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