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用“绣花功夫”打造基地,为残障儿童撑起法治成长晴空 邗江检察院建成全国首个无障碍法治教育基地,助力残障儿童平等普法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检察院打造全国首个无障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该基地以创新模式为残障儿童提供平等的法治教育环境,在设计、文化呈现等方面独具特色,体现了对残障儿童的关怀和对平等包容的坚守。

在法治教育的道路上,江苏扬州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

“我摸到了法律条文!”近日,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检察院内,8岁的视障儿童小佳,伸出稚嫩的指尖,轻轻触碰到盲文法条。那一刻,一颗“法治种子”悄然种在了他幼小的心灵中。

这一切都得益于在中国残联、中国盲协等专业机构深度参与指导下,邗江区人民检察院打造的全国首个无障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这个基地以“法治 非遗 无障碍”的创新模式,犹如一把坚实的大伞,为残障儿童撑起了一片平等成长的蓝天。

走进这座近千平方米的基地,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法治魅力的奇妙世界。七大特色展区沿着“萤火”主题轴线依次铺展,那蜿蜒的盲道,就如同运河的支流,引领着残障儿童探索法治的奥秘。同声传译设备安静地矗立着,恰似一座无声的桥梁,跨越了沟通的障碍。在无障碍电影厅里,光影闪烁,交织出一个个精彩的法治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黑暗体验区”,视障儿童在这里可以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维地感知法治精神。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正是“普法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基地的设计中充满了巧思。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参观时发现,基地以扬州水则碑为灵感来源,巧妙地将古代治水智慧转化为未成年人行为干预体系。在东关古渡的潮位刻度前,“疏浚闸”“导流闸”“固本闸”三级法治堤坝依次排开,分别对应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分级干预机制。青少年可以通过互动长屏上的朱砂刻痕,亲手插入行为卡片,解密邗江检察独创的罪错干预密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真切地感受到法治的强大力量。

在法治文化的呈现方面,基地更是巧妙地融合了扬州非遗元素。站在雕版印刷台前,《运河法治谣》的文字在刻板间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法治故事。沉浸式5D空间穹顶之上,骤然洒落邗沟开凿时的星斗轨迹,与地面青砖化作律令奔涌的数字运河遥相呼应。这些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普法形式,让法治精神如同扬州漆器般温润,既传承了“扬州八怪”的创新基因,又延续了“三把刀”的工匠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参观孩子的心中。

从无障碍设施的精心设置到课程设计的细致入微,都体现着“绣花功夫”。正如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无障碍促进委副秘书长周洋所说:“这里不仅是法治教育的课堂,更是社会文明的刻度。”当残障儿童触摸着盲文法条、聆听着法治故事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法律的温度,更是这座城市对平等包容的执着坚守。

本文介绍了江苏扬州邗江区人民检察院打造的全国首个无障碍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阐述了其创新模式、特色展区、独特设计以及法治文化呈现方式等,突出了基地在为残障儿童提供平等法治教育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彰显了社会对残障儿童的关怀以及对平等包容的追求。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2175.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4月7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