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饮食展开,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阐述对外卖的看法,讲述了外卖虽有方便美味的一面,但存在食材安全、塑料污染等诸多问题,进而表达更倾向自家做饭的观点,倡导健康饮食与诗意生活。
俗话说“隔灶头饭香”。小时候,我因为忘带钥匙,去隔壁老太公家吃了一顿饭。那顿饭里的芹菜豆腐干肉丝,味道特别鲜美,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十几年前的春节,亲友们齐聚弟弟开的农庄聚餐。那里的菜式十分新颖,味道也格外可口。我一时没忍住,大快朵颐,结果回家后就吐了一场,还卧床休息了好几天,连给前辈拜年都耽误了,被朋友们好一顿嘲笑。
小女曾给我点过一次外卖,是一份小份的皮蛋瘦肉粥和酱菜。那是我对外卖唯一一次有好印象。在此之前和之后,我也吃过她点的其他外卖,那些食物总是咸得过分、鲜得发腻、油得晃眼,还少不了麻、辣的刺激,颜色也都深得吓人。
医生在养生建议里,总会提到不要吃得太咸。而饭店大厨做菜的秘诀之一,就是“无盐不鲜”。或许,养生这件事,只有到了中老年才会被重视,年轻人往往对此不屑一顾。后来我才明白,90后的味蕾,早已被肯德基、麦当劳这类快餐破坏得差不多了。对他们来说,离开了食品工业那些浓重的调味,吃清淡的菜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外卖除了味道诱人,还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很受那些不喜欢下厨的人的喜爱。然而,我向来对外卖持有怀疑态度。我不禁思考,外卖食材和配料的安全是否有可靠保障?滚烫的饭菜装在塑料容器里,会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吃外卖的时候,会不会把塑料微粒子也一并吃进肚子里?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又会给环境带来多大的负担呢?
2016年末,我去小女留学的法国尼斯探亲,顺便在周边几个国家的旅游城市游玩。在距离尼斯26公里的摩纳哥,我和小女参观了摩纳哥海洋博物馆。从博物馆出来后,旁边有一个不大的展厅,里面陈列的内容是海洋塑料污染的危害。海滩上堆积如山的泡沫饭盒、死去海鸟肚子里满满的塑料制品、被塑料薄膜缠绕窒息的海龟……这些场景让人触目惊心。甚至在万米深处的海底,也能发现“轻柔”的废弃塑料袋。塑料这种比丝绸还软、比钢铁还硬的东西,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像水银泻地一样,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研究表明,那些漂浮在海洋中逐渐破碎的塑料,最终会变成微米至纳米级的微粒,进入生态循环。它们无处不在,遍布水、空气和土壤,人类在吃饭、喝水甚至呼吸时都会摄入。
几乎每一种人工合成的东西,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大自然造成伤害,最终也会伤害到人类自己。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几乎不点外卖。在单位我就吃食堂,在家就自己做饭。我遵循删繁就简的原则,荤素搭配,保证营养均衡就行。比如,鱼只需抹上薄薄的一层盐略作腌制,然后用空气炸锅炸十几分钟,就能保留原汁原味,营养还丰富;春笋上市的时候,炖上一锅腌笃鲜,荤素搭配相得益彰;炒青菜、炒菠菜、焯生菜、什锦烤麸、芹菜炒肉丝、青椒茭白炒肉丝……在厨房这个小天地里,我尽情享受着烹饪的乐趣,就像苏轼所说的“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不仅能品尝到美味,还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意。像东坡肉,就是大词人苏轼创造出来的美食。
春风送暖,我家小小的花园里,几簇马兰头又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我得找个空闲时间把它们摘下来,配上豆腐干,拌出一盘春天的色彩。另外,丝瓜的种子也该播种了。
本文作者通过自身在不同场景下的饮食经历,对比外卖与自家做饭的优劣。指出外卖虽方便美味,但存在食材安全和塑料污染等问题,而自家做饭既能保证健康,又能带来烹饪的乐趣和生活的诗意,倡导人们减少对外卖的依赖,回归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