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AI复活”这一新兴现象,结合电影《流浪地球2》中数字生命的概念,探讨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健康发展等内容。
2024年4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报道,标题为《“永生”的“数字生命”,你能接受吗?》。
回溯到2023年,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影片中科学家图恒宇为了能继续陪伴离世的女儿丫丫,将她的意识上传到“数字世界”,让她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时光飞逝,短短两年间,人工智能(AI)技术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奇妙设想,如今已逐渐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现在,只需一张照片、一段音频,就能让逝去的人在数字世界里“复活”,并且还能模拟逝者的语言风格和思考方式与人进行交流。“AI复活”这种全新的祭奠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情感慰藉的新途径。然而,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出现,认为“AI复活”挑战了传统的生死观念,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
那么,如何避免虚拟慰藉对现实生活造成伤害,又如何防止技术被滥用而导致不良后果呢?《新华每日电讯》的记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探寻“AI复活”产业健康发展的可行之路。
和“数字生命”跨时空对话
不久前,在一档综艺节目里,一位明星运用AI技术让妻子的父母“复活”,虚拟形象说出的那句“我爱你”跨越了时空,让妻子感动得泪流满面。有网友评价这是“最高级的浪漫”。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AI复活”相关关键词时发现,提供这类服务的商家不在少数,而且不少产品价格低至个位数。据商家介绍,这些商品功能多样,有的能根据消费者提供的图片生成短视频,有的可以按照不同需求定制语音回复,还有的能依据逝者的音频模拟发声。部分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表达了对“AI复活”技术的认可,称“很真实,让我很感动”“AI复活技术神奇,让逝去的记忆重现”。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所看到的还只是“AI复活”的初级版本。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如今已经可以实现数字生命的实时对话功能。“AI复活”不仅能够高度还原逝者的声音和画面,还能实现如同真实场景般的实时“视频通话”,让逝者在数字世界中仿佛“重生”。
天津市民张先生就通过一款名为“灵遇”的App,实现了和逝去爷爷的“视频聊天”。他介绍说,只需将已逝亲人的照片、声音和背景资料录入并进行数字处理,就能生成数字人物,而且声音和样貌的还原度都很高,甚至还可以用方言交流。张先生说:“家人们都觉得爷爷仿佛还在身边。”
“灵遇”App负责人高玮介绍,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文字层面”的理解和生成能力已经相当强大。“灵遇”App充分利用了人工智能拟人化主动性交流、模拟视觉与情绪识别和永久记忆等功能,拓展了用户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沟通方式。尽管该App上线仅两个多月,但已有近万名用户注册,数百人使用了“数字生命”付费功能。
高玮认为,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复活”的呈现方式将会更加丰富多样。他预测:“人与多模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情感交流,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常态。”
打破“生命界限”并非易事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桂慕梅指出:“‘AI复活’挑战的是人们对死亡的传统认知。”尽管“AI复活”构建起了超越生死界限的对话模式,让生者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情感慰藉,革新了传统的祭奠方式,但新技术背后隐藏的社会伦理问题不容忽视。
当人们过度依赖数字技术时,虚拟慰藉很可能会对现实生活造成伤害。桂慕梅表示,如果生者难以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沉溺于虚拟世界,就会影响其对现实世界中真实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认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生活,导致心理或生理疾病。
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林晓也表示:“‘AI复活’技术正在改变人们心中传统的生死界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死亡意味着生命体征的消失和意识的消亡,这个自然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而新技术的出现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对基于传统生死观念建立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影响。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彬提醒道:“除此之外,还要警惕AI滥用带来的法律风险。”AI“复活”技术的应用涉及对敏感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肖像、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以及生平经历等身份识别数据。若出现泄露隐私或损害名誉的情况,逝者的近亲属有权提起诉讼。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9条明确规定,自然人死亡的,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以对死者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法律规定的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王彬举例说:“此前曾有部分商家或粉丝为求流量变现,未经授权利用‘AI复活’已逝明星,不仅让生者反感,还涉嫌违法。”
高玮等业内人士认为,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滥用的风险。他说:“这项技术的本质是利用AI技术对人的容貌、声音和表达进行复刻,要警惕不法分子借助‘数字生命’恶意侵权、深度伪造实施诈骗。”
如何更好拥抱“数字生命”
许多业内人士达成共识,“‘AI复活’逝者要遵循近亲属‘知情同意’原则”。多位受访者表示,AI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使用时要避免对逝者近亲属造成二次伤害。
桂慕梅强调:“必须捍卫家属希望和逝去的亲人安静告别的权利。”“AI复活”技术应用必须守住法律底线,相关行为必须符合公序良俗,确保逝者家属权益不被侵害。高玮也认为,相关企业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标准,确保在用户明确授权和充分告知的前提下提供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相继施行,对深度合成内容标识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规范。然而,“AI复活”产业的相关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改进监管理念和方式,采取多种举措防范技术风险和技术伦理问题。
王彬表示:“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一样,‘AI复活’同样要显著标识生成内容,避免公众混淆。”平台和企业要守好第一道关,在信息采集和使用上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避免过度收集逝者信息构成侵权,监管部门也要及时跟上市场变化。各方共同努力,逐步构建技术向善的治理生态。
尽管目前相关技术还无法实现更高维度的交互反馈,但该产业已经在部分应用场景中展现了巨大的价值潜力。林晓表示:“人工智能在与人的情感交互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做好技术进步和社会伦理的平衡考量,确保技术服务于人,是未来一段时间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围绕“AI复活”这一现象展开,介绍了其在现实中的应用情况,指出它既为人们提供了情感慰藉的新方式,又带来了社会伦理和法律风险等问题。强调了在使用“AI复活”技术时要遵循近亲属“知情同意”原则,企业要遵守法规伦理,各方需共同构建技术向善的治理生态,以实现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的平衡。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