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宠物殡葬行业,通过讲述宠物纪念馆主理人郭山川的经历,展现了宠物殡葬师这一职业的日常工作、背后的故事以及行业的发展现状。
在清明节前夕,成都青羊区的一处宠物纪念馆内,主理人郭山川正有条不紊地整理着工作所需物品。不久之前,他刚刚为一只离世的小狗仔细地整理遗容,还为它系上了生前最喜爱的项圈,随后将它安放在铺满鲜花的告别台上,整个过程充满了温情与尊重。
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场景,每天都在全国上千个宠物殡葬机构中不断上演。从繁华的一线城市到广阔的下沉市场,从传统的火化服务到不断创新的个性化服务,如今,像郭山川这样的宠物殡葬师们,正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满满的温情,为千万个养宠家庭架起一座跨越生死的“彩虹桥”,让人们能够以更体面、更温暖的方式与心爱的宠物告别。
在宠物纪念馆里,有一面特别的宠物照片墙,上面挂满了宠物们可爱的照片。
满墙的照片,承载着主人们满满的思念,让这份爱有了安放之处。
“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和我当时一样的人”,这是郭山川从事宠物殡葬行业的初心。
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进了这家宠物纪念馆。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墙的宠物照片和主人留下的深情寄语。“去了喵星一定要更加幸福,永远爱你宝贝”“下辈子不要再做流浪猫了,投个好胎”……这些话语,无一不饱含着主人们对宠物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牵挂。
再往馆内深处走去,有两间风格迥异的告别间,这里是为动物举行告别仪式的地方。与此同时,记者还看到了几本厚厚的“告别信集”。郭山川介绍说:“我们鼓励主人为毛孩子们写下最后一封告别信。”这些信集收录至今,已经写满了好几本,其中记载着不少温馨动人的故事,每一封信都像是一个情感的容器,装着主人与宠物之间的点点滴滴。
说起郭山川进入宠物殡葬行业的缘由,还要从他的一段遗憾经历说起。他说,2014年,他心爱的狗狗因为疾病离世。本想着打车将狗狗的遗体安葬,可由于狗狗瘫痪等原因,遗体产生了异味,连续3辆出租车都拒载。无奈之下,他只能将狗狗装进纸箱,放在了附近的垃圾场。这件事一直像一根刺一样扎在他心里。
2022年,他通过网络了解到了宠物殡葬这一行业,他心想,如果自己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或许就不会留下那样的遗憾。于是,从2023年10月开始,他正式投身于宠物殡葬行业,成为了一名宠物殡葬师。“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如同我当时一样的人。”郭山川坚定地说道。
在郭山川看来,“每一个宠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告别往往成为了治愈的起点。
“来到纪念馆的每一只宠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郭山川说,在工作中,他往往要做好一名倾听者。
在成为宠物殡葬师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只名为一休的松狮犬和家人的故事,让他感触颇深。“一休的主人是2024年1月联系上我们的,当时狗狗还在,就是状态特别不好。”他回忆道,那时候狗狗生了病,却一直没有找到病因,医生建议放弃治疗,以减少狗狗的痛苦。
当时,女主人既要照顾还在上小学的孩子,又要照顾生病的狗狗,空闲时间还要去工作。即便如此,女主人还是会整夜陪伴着狗狗,小主人也想在学校跳蚤市场卖完玩具来给狗狗治病。这份浓浓的爱,让郭山川深受感动。
还有一只小鸡的故事也令人动容。小镁是家里小朋友养的鸡,不小心坠楼后被后来的主人带回了家。“小镁很乖,一点不吵,陪着主人学习,做功课。”郭山川表示,它的主人后来分享说,在接触了小镁以后,开始关注很多细微的生命体,小镁给主人带来了很多温暖和启发。
随着宠物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人不禁会问:宠物殡葬师能不能月入十万 ?
郭山川告诉记者,宠物殡葬师的工作流程并不复杂。接到订单后,他们会上门接宠物遗体,到店后进行遗容整理,布置好告别室,在告别仪式过程中对宠主进行情绪引导,然后送宠物进行火化处理,最后将骨灰交还给主人。
这份工作对技术要求不高,但需要从业者足够细心和投入。“能见证很多人宠之间如家人般的深厚情感。”成为宠物殡葬师以来,他接收了各类宠物,包括猫、狗、鸟、兔、龙猫等。每一只宠物背后都有很多感人瞬间,在纪念馆的告别间内,那几册厚厚的“告别信集”,随手一翻都能看到其中饱含了主人对宠物的喜爱与温情。
翻开主人写下的告别信,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爱。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1.2亿只宠物犬、猫,仅2024年就有超过300万只宠物离世,这催生了规模超50亿元的宠物殡葬市场。在郭山川看来,近几年养宠观念不断变化,宠物经济迅猛发展,为宠物殡葬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但对于网上“宠物殡葬师收入高,甚至可以月入十万 ”的传言,他直言过于浮夸,这并不是个可以一夜暴富的职业,更多的是一份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事业,是为了给养宠家庭带来温暖和慰藉。
本文通过对宠物殡葬师郭山川的工作经历和故事的讲述,展现了宠物殡葬行业充满温情与人文关怀的一面。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宠之间深厚的情感,也了解到宠物殡葬行业在宠物经济发展下的现状,同时澄清了关于宠物殡葬师收入的不实传言。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