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关键词展开。讲述了中国能建集团董事长宋海良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发展的相关观点,包括两者融合的潜力、如何加深数能融合、绿氢项目成本趋势以及绿氢的规模化应用等内容。
2025年,全国两会正在盛大举行,“人工智能”这一词汇成为了两会的热门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相关行动,并且要把数字技术同制造优势以及市场优势更为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大模型的广泛应用给予大力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集团董事长宋海良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表示,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这两者的融合有着无限的潜力,能够释放出许多超乎想象的新机遇、新场景以及新动能。因此,应该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提供技术支撑并且依靠各类应用场景,从而加速形成“数智驱动、绿色低碳”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集团董事长宋海良。受访者供图
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能源行业
新京报贝壳财经:结合您所在的领域,您觉得人工智能给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宋海良: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加速突破,DeepSeek的突然出现更是掀起了一股AI热潮。能源,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既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前沿领域,所以能源和人工智能的融合有着巨大的潜力。
在人工智能赋予产业发展新的战略窗口期面前,中国能建积极把握数字智慧经济形态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拓展主营业务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大力推动AI赋能,充分发挥能源电力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以及融合发展优势,力求在人工智能的“算力”“能源”支撑领域有所建树。
新京报贝壳财经:您认为要怎样加深推进数能融合呢?
宋海良:能源融合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叠加“双碳”目标所带来的能源绿色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我们觉得数能融合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追求深度融合,从而产生“1+1>2”甚至是倍增的效果,其特征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四大融合”上。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实现高端价值。也就是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融,进而形成具有复合功能和高附加值的新业态。另一方面是产业链内部的一体化融合,实现集约价值。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一体化融合,达成集成式创新、集约化资源配置与价值创造。
与此同时,产业与要素之间的交互融合,实现共享价值。也就是通过技术、资本、数据等核心要素与产业的嫁接赋能,打造创新型产业生态。最后要达成区域之间的联动融合,实现协调价值。即实现跨国家、跨区域、跨城乡的互动融合,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内外互济的经济布局。
新京报贝壳财经: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有什么具体建议?
宋海良:以“数字+”“能源+”“文化+”作为融合介质,以产业、基建、生态作为基础底座,探索打造产业网、数字网、能源网、交通网、水网、生态网、文化网、健康网这“八网”深度融合的未来城市有机生态系统,全方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高效能治理以及经济畅通大循环。
新京报贝壳财经:您提到将会加大对“绿电+绿氢+绿氨+绿醇”项目的投资开发力度。从制造、储存、运输、加注和应用的全环节来看,现在成本趋势是怎样的呢?
宋海良:氢能属于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从氢能的全链条来看,制造环节技术取得突破的同时成本也在下降,电解水制氢技术有了重大突破,碱性电解槽部件的自产率达到了90%,并且布局了PEM电解槽、海水电解等多项新技术,推动了制氢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
储运环节通过多元化技术路径来破解瓶颈,采用固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等创新技术,解决了安全与容量瓶颈。在应用端,绿氢在化工、交通、储能等领域的成本竞争力逐渐显现。
二、绿氢规模化应用条件初步成熟
新京报贝壳财经:您觉得绿氢能够在哪些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呢?
宋海良:绿氢作为清洁能源和工业原料,已经在多个领域形成了规模化应用示范。
绿氢作为化工原料替代化石能源,是钢铁、合成氨、甲醇、航油等“难减排领域”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利用绿氢生产绿色氨醇油,能够大幅减少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助力化工行业的低碳转型。
绿氢在重卡、船舶等长距离运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国能建与大型远洋运输企业合作打造船用可持续燃料供应链,推动绿氢衍生燃料用于航运。
此外,绿氢作为长周期储能介质,能够有效平抑新能源的波动性。公司在张北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中探索形成了“绿电—绿氢—储能”协同模式,未来将在“三北”地区推广“源网荷氢”一体化项目,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您认为绿氢规模化应用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呢?
宋海良:总体来说,绿氢规模化应用的条件已经初步成熟,但是全行业仍然需要齐心协力攻克成本、标准、认证、基础设施等共性挑战。
中国能建也会继续努力推动绿氢的规模化发展,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项目投资—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生态,为能源革命、全球碳中和以及能源转型贡献能建方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赵琳
本文总结了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发展相关的话题。中国能建集团董事长宋海良从数能融合的内涵、价值体现、具体推进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还深入探讨了绿氢项目在成本趋势、规模化应用领域以及应用条件成熟度等方面的情况,展现了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能源行业的发展新趋势和新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