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期(总第131期)“科学流言榜”中的几个流言及其真相。该榜单由多方指导和支持发布,涉及车厘子吃多会中毒、奥司他韦可长期服用预防流感、降压药要经常更换、加绒内衣有毒、大白菜黑点不能吃、橘络有止咳化痰功效等流言的辟谣。
科 学 流 言 榜
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些科学方面的“真知灼见”。这里为大家带来的是2025年的第一期“科学流言榜”呢。
在诸如“车厘子吃多了会中毒”“降压药需要经常更换”等热点话题的辟谣过程中,我们一同开启乙巳蛇年。
每月的科学流言榜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进行指导,由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并且得到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协科学编辑记者分会、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支持。这一期的科学流言榜已经是总第131期了。
流言:车厘子降价了,可多吃了几颗就会导致氢氰酸中毒。所以车厘子不能多吃!
真相:车厘子里确实含有氰化物成分,不过其含量是非常少的,正常食用的情况下,根本就达不到让人中毒的量。而且有毒物质基本上都在果核里,一般人是咬不开果核的,更不会去吃。
氰化物是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其结构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氮原子通过叁键相连接。真正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有三种:氰化钠(NaCN)、氰化钾(KCN)以及氢氰酸(HCN)。氰化物会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所以对人类和动物有害。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的。很多蔷薇科植物的种子里都含有氰苷,像桃、车厘子、杏、李子等就是如此。不过,这些水果的果肉里是不含氰苷的。并且,氰苷本身是无毒的,只是当植物细胞结构被破坏时,含氰甙植物内的β - 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甙生成有毒的氢氰酸,才可能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
那么,车厘子核里究竟有多少氰化物呢?每克车厘子核仁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个微克,仅仅是苦杏仁的几百分之一。再加上人们一般不会有意去吃车厘子核仁,所以车厘子核使人中毒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氢氰酸导致人的中毒剂量大约是每公斤体重2毫克左右,网上说吃了5颗车厘子核仁就中毒的情况,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一个车厘子的核仁只有几克,换算成氢氰酸最多也不到几个毫克。由此可见,车厘子核中即使有氰苷也是很少的,而且吃进去的氰苷也不一定能全部变成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
流言:一直以来,奥司他韦都是抗击流感的“神药”,因此可以持续服用奥司他韦预防流感。
真相: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奥司他韦是常用的抗流感药物,它主要是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病毒扩散。患流感时服用奥司他韦通常不会耐药,但如果适应证把握不合理,导致药物大量使用、不合理使用,也会出现药物耐药的情况。
奥司他韦可以用于预防流感的发生,一般是在接触流感患者48小时以内使用,每天一次,用药一周,同时要根据服用者的肾功能来调整剂量。但一旦停服,预防作用就不会再持续。而整个流感季会持续几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流感的密接者,让每个人都天天吃奥司他韦来预防流感,显然既不现实也不靠谱。所以,并不建议用长期服药这种方式来预防流感。
此外,奥司他韦是针对流感病毒的药物,对于非流感病毒感染是无效的。一般情况下,长期服用奥司他韦预防流感是没有必要的,毕竟长期服用药物,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用药安全风险,像恶心、呕吐、精神状态改变等,都是奥司他韦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这一点应该特别注意。
预防流感的好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每年在流感季来临前注射流感疫苗,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于流感的抵抗力,这是能够减少发生重症流感的更有效手段。除此之外,积极加强运动锻炼,在人口密集的场所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勤通风的健康卫生习惯,也是能够有效减少病毒传播、感染的重要防护手段。
流言:降压药得经常换,一直吃同一种,身体会耐药,到时候就不管用了。
真相: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没有必要频繁更换降压药。选择降压药的目的,是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避免对靶器官造成损害,从而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在服用降压药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就不需要为了规避所谓的药物副作用而频繁换药。药物副作用可以通过监测来观察,例如部分药物可能导致脚踝浮肿,有些药物可能影响血液中肌酐的指标,这些都是可以被检测出来的。如果监测后没有发现副作用,就不需要频繁换药。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可以换药的,比如除了降压还期望获得额外的靶器官保护时,如部分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额外降低尿蛋白,对糖尿病或心衰患者的病情控制有益,此时可以遵医嘱调整用药。但对于患者自身而言,如果当前服用的药物感觉良好,没有副作用,并且血压达标,就没有必要为规避所谓的副作用而频繁换药,否则不利于血压的稳定控制。
流言:加绒内衣是将内层绒毛与外层面料黏合而成的,使用的黏合剂有毒,与皮肤接触后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真相: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加绒内衣的主要材质往往是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结合。其中,绒毛部分多为聚酯纤维、腈纶等合成纤维,面料部分有的是合成纤维,有的是全棉、羊毛、羊绒等天然纤维。不管是哪种纤维,只要是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都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都可以用于内衣加工。
在服装生产中,黏合剂并不罕见,最常见的是聚氨酯类热熔胶,简写为“TPU”或“PUR”。这类热熔胶的特点是黏结强度较好,材料柔软有弹性,耐热耐水,不会分解甲醛,符合安全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消费者要注意避免采用“油胶”的加绒产品。聚氨酯类热熔胶价格相对较高,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用有机溶剂溶解胶水后黏合面料。这种油胶复合的面料虽不含甲醛,但会存在挥发性有机溶剂残留的问题。不过,这类产品很容易辨别,因为挥发性有机溶剂有异味。消费者在选购时可以闻一闻产品,如果发现有刺鼻气味,就不要选购了。
流言:一些大白菜上会出现洗不掉的小黑点,是不能食用的。
真相:白菜上洗不掉的小黑点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叫“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它的形成和氮肥施用量有关系,氮肥的施用量越多,出现小黑点的可能性就越大。
大白菜在生长期内受过量氮肥的影响,会导致细胞壁、细胞膜等正常结构发生变化甚至遭到破坏,影响其细胞的正常发育,在细胞壁扭曲变形处出现黑色物质,从而形成小黑点。小黑点主要集中在大白菜的叶柄表皮细胞,有些也可能发生在叶肉细胞上,使得大白菜看起来斑驳不堪,颜值下降。
此外,这些小黑点的形成还和大白菜的品种有关。常见的大白菜,叶片层层包裹,最终形成一个紧实的叶球,生长周期长;还有一些品种,如快菜,叶球松散,不形成紧实的叶球,生长周期短。生长周期短的大白菜,小黑点症状相对轻些。
一般来说,叶柄处的小黑点只是不好看,对白菜的营养和味道都没什么大影响。但如果叶片出现了变质发霉而导致的黑斑,就不宜食用了。
流言:橘子瓣上的白丝营养丰富,有止咳化痰的功效,最好连同橘子一起吃。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橘子上的这些白色丝状物叫橘络,又称橘丝,橘络其实也是一种果皮。“橘子皮”是有外、中两层果皮,我们平时直接剥开的那层是外果皮,橘络是“中果皮”。
从营养成分来看,橘络所含的主要是水分和膳食纤维,也有一些植物多酚类物质,比如类黄酮。类黄酮是一种抗氧化物质,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是并没有发现它有化痰止咳的作用。
如果咳嗽严重,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并遵医嘱治疗。
文章介绍了2025年第一期“科学流言榜”中的多个流言及其真相,涉及车厘子食用、奥司他韦预防流感、降压药更换、加绒内衣安全性、大白菜黑点食用、橘络功效等方面。通过详细的科学解释,破除了大众常见的科学流言,让读者能更好地依据科学知识做出正确判断。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5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