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年报遇冷,AI能否助力其绝境突围?

本文聚焦运动科技公司Keep,介绍了其2024年度业绩报告中营收下降、净亏损扩大等不佳表现,阐述了其为应对困境采取的如推出AI模型、升级内容业务、开设线下门店等举措,分析了AI业务带来的短期提振及面临的问题,探讨了Keep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挑战。

运动科技公司Keep在港股上市后的第二份年报,未能让投资界感到满意。

Keep近日公布的2024年度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实现营收20.66亿元,较上一年度下降了3.4%。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达到4.69亿元,同比扩大了59%。不过,公司录得毛利9.65亿元,毛利率由上一年度的45.0%提升至46.7%。

对于净亏损扩大的原因,Keep在财报中解释称:“为夯实长期竞争力,公司持续投入资源于新的战略业务及技术革新计划,导致相关费用有所增加。”

进一步拆解其营收来源,依旧是三大板块:自有品牌运动产品、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广告及其他。其中,自有品牌运动产品占比最大,2024年该板块录得营收9.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0.8%。值得一提的是,运动装备和运动服装实现了16.0%的同比增长。

然而,剩下的两个板块收入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业务实现营收9.18亿元,而去年同期为9.96亿元;广告及其他业务实现营收1.94亿元,去年同期为1.96亿元。

Keep年报遇冷,AI能否助力其绝境突围? 图片来源:百度股市通

自2024年以来,Keep的股价长期徘徊在10港元以下。与2023年上市后曾短暂达到的42.400港元高位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市值方面,2023年7月12日Keep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时,公司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达到1.92亿港元左右。股票开盘时,Keep高涨4.77%,市值同步增加至159亿港元。而如今,Keep的市值只有当时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于“运动科技第一股”的长期盈利能力存在疑虑。

为了回应投资者的担忧,在年报发布前三日,Keep正式推出了垂直领域AI模型Kinetic.ai,并上线了通用AI教练“卡卡”。据界面新闻了解,该产品基于十年的平台用户运动数据,能够为用户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还支持实时语音指导和动作识别。预计5月版本将整合多模态交互功能,包括心率监测与饮食建议。

这一举措呼应了Keep CEO王宁今年2月提出的“All in AI”口号。当时王宁表示,Keep未来将全面押注AI,凭借十年积累的运动数据,推动在线健身从推荐转向生成模式。

实际上,Keep“自救”的态度一直颇为积极。近两年,Keep的重要动作基本围绕消费品和内容两大业务展开。

2023年财报发布的前一天,Keep在北京召开了“处处皆主场”2024春响·Keep 8.0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全新App 8.0版本,高调地对内容业务进行了升级。在功能层面,Keep拓宽了运动品类和外部硬件设备的接入范围,除了常见的跑步、骑行,冲浪、滑雪等超60种运动品类也被纳入其中。针对国内近两年大热的路跑,Keep8.0覆盖了全国300多个城市超10万条跑步路线。

Keep年报遇冷,AI能否助力其绝境突围?

2024年9月,为了测试线下客流对公司消费品的反应,Keep在上海浦东嘉里城开出了首家线下零售体验店。据Keep向界面新闻提供的数据显示,门店覆盖了智能运动设备、服饰、居家运动装备等全品类产品,零售、体验分别占比70%和30%。同时,门店也在对户外装备、食品及赛事奖牌等品类进行测试,力求在不断扩展的产品线上寻找最优的零售策略和市场切入点。

Keep很早之前就开展了消费品业务,其销售渠道布局在Keep官方商城和天猫、京东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在天猫平台上,Keep官方旗舰店销量最高的三样产品是瑜伽垫、跳绳和哑铃。这些产品在Keep消费品矩阵里,被称为“运动健身配套产品”,相对比较传统。

Keep线下零售门店负责人唐先刚在过往的采访中向界面新闻透露,在线下门店第一个月的运营中,以瑜伽垫、拉力绳为代表的传统消费品和以智能单车、智能手表为代表的科技消费品之间达成了相对的平衡。美背八字拉力器、力量训练阻力带、软胶壶铃是销量最高的三件产品,同时家用智能大型器械Keep智能单车C2 Lite、Keep椭圆仪H1 Lite、Keep动感单车专业版等“大件”产品首月亦卖出超过20台。由于后者客单价高,在总销售额上,两类消费品处于均势。

在唐先刚看来,线下门店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他表示:“如果想让消费品业务更多更大地跑起来,线下是我们不能规避的一个战场。你会发现,无论是传统消费品还是智能设备产品,Keep的这些产品全部都是强体验性。这个属性注定要求我们去找线下的客群。”

当时唐先刚曾谈到,2024年末或是2025年年初,Keep在线下零售或许会有更明确的策略释出。不过从财务数据来看,Keep的消费品业务营收只能说是勉强维持了增长,增长率不到1%。内容业务表现更不理想,收入直接下滑近一成。所以,先来一步的反而是“All in AI”的高层指示。

Keep年报遇冷,AI能否助力其绝境突围? 图片来源:Keep社交媒体账号

在公司多次采取行动但营收仍不见起色后,AI可以说是Keep跳出原有业务圈子的一次孤注一掷。

短期内,“All in AI”的调整的确给Keep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Keep 2月宣布“All in AI”后,股价在两天内累计涨幅达47%,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AI应用前景持乐观预期。建投海外发布观点称,短期内有望看到AI应用在Keep上的落地场景,Keep构建更深度的数据池,便于更高层次的数据建模。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只是阶段性叙事红利。消费品领域分析师水一涵告诉界面新闻,线上健身平台的核心痛点是用户留存,而非技术不足。“疫情后用户回流线下是大势,AI虽能提供个性化方案,但是能看到一部分天花板的。”

Keep能否真正“东山再起”,需要解决的依旧是内容业务和消费品业务曾经面临的关键问题:业务能否提升用户留存,同时拓展广告、数据服务等新盈利模式?下一步,作为“新玩家”的AI业务能否和Keep的其他业务协同配合,打造Keep新的差异化标签?

由于前面几次转型效果不佳,目前留给AI业务的时间窗口十分有限。若Keep能在未来的半年或者一年内证明AI业务对付费率、毛利率等核心指标有实质性改善,有能力解决用户留存难、硬件盈利低、内容同质化等“老大难”问题,Keep的“第二春”就将到来。但若技术投入未能匹配资本耐心,公司将再一次陷入“烧钱换增长”的旧循环。

本文详细分析了Keep 2024年度业绩不佳的状况,包括营收下降、净亏损扩大等问题。为应对困境,Keep采取了推出AI模型、升级内容业务、开设线下门店等举措。AI业务短期内带来了股价提振,但面临用户留存等核心问题的挑战。Keep未来能否成功突围,关键在于解决内容和消费品业务的核心问题,以及实现AI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协同发展,否则可能再次陷入“烧钱换增长”的困境。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531.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