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的刘洪吉与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孙宁跨界合作,研发出全国首个完全替代人工的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创新精神。
据相关消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跨界交流,催生出了全国首创的成果。
日前,在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刘洪吉创新工作室内,刘洪吉正专注地调试着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这一幕被米家奇捕捉了下来。
3月10日,在刘洪吉创新工作室内,刘洪吉指着眼前的这款机器人自豪地说:“这是全国首个完全替代人工的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它能够实现损伤地线永久性修补,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强度。而它能够研制成功,多亏了孙宁的帮助。”
刘洪吉是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带电作业班班长,同时也是特高压带电作业“河北第一人”,肩负着河北南网9000余公里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应急检修任务,高压线路地线消缺便是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孙宁则是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机器人研发工程师。2023年,两人同时荣获河北大工匠的称号,并在当年5月举办的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记者见面会上相识。
在输电线路的运维过程中,当地线所处的环境温度、湿度等出现较大落差,或者受到外力作用时,地线上的绞丝可能会出现单丝崩断、散开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电气距离,更会削弱地线的强度。因此,作业人员需要及时将这些单丝拧紧修复。
刘洪吉解释道:“这项工作在地面上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但在数十米甚至一两百米的高空,操作难度就大大增加了。”作业人员需要先爬上高塔,然后乘坐“地线飞车”顺着直径约2厘米的地线滑到缺陷附近开展带电作业。由于“地线飞车”悬在高空没有固定受力点,常常在空中来回晃悠,人坐在里面即便完成一个简单的操作都要重复很多遍。一般人光是上“地线飞车”都会感到害怕,熟练的检修工也需要一两年才能独立坐上去进行作业。而且,完成一次地线消缺,常常需要六七个人一起工作三四个小时以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恶劣环境下代替人工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一向爱钻研的刘洪吉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研发一款机器人,让它代替传统人工从事地线消缺工作?于是,在2024年3月,刘洪吉带领团队正式启动了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的研发工作。
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从整体架构的设计到线路的规划,从电器元件的购置到各种程序的编写,从机器人手臂的动作设计到3D打印异形零部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考量。经过4个月的加班加点,刘洪吉和工友们研发的机器人初步实现了各项预设功能。
然而,当他们将机器人带到作业现场进行试验时,却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原本在地面上功能正常的机器人,到了高压输电线路上却屡屡“罢工”,不是电器元件被烧毁,就是不听指挥。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刘洪吉和工友们尝试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于单位和操作现场,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
去年10月的一天晚上六七点钟,刘洪吉和工友们再次从操作现场失败而归。挫败感让刘洪吉无力地坐在椅子上,连晚饭都不想吃。就在这时,一个名字闪过他的脑海——孙宁。“孙宁是智能机器人制造行业的‘大咖’,向他寻求帮助会不会有转机?”刘洪吉很快将机器人遇到的问题一一梳理。
可真正打电话时,刘洪吉又开始犹豫了。“和孙宁只是在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记者见面会上见过一面,人家平时工作那么忙,自己又不能给予任何报酬,人家愿不愿意帮忙?”心怀忐忑的刘洪吉试着先发了一条问候的短信。
令刘洪吉没想到的是,短信刚发出去,孙宁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刘洪吉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了孙宁。孙宁一连问了几个关键问题:“场强测了没有?”“机器人电器元件的耐受标准是多少?”“用的什么样的电源?”……一通电话下来,孙宁初步将机器人“失灵”原因确定为外部电流窜入所致,并给出了解决方向。
此后的日子里,刘洪吉和工友们顺着这个方向进行排查,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2024年11月27日,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在定州完成了它的首次带电修复作业,全程仅用时30分钟。这次“首秀”完美收官,填补了全国电力行业在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损伤地线永久性修补方面的空白。
刘洪吉介绍说:“国内其他单位的机器人,地线修补只停留在放置卡扣、避免损害继续扩大方面,地线强度受损却无法修补。而我们研发的机器人却是永久性修补,不但将散开的绞丝复位,更在损伤处缠绕上预绞丝,修补效果满足行业规定要求。”
本文通过讲述刘洪吉和孙宁跨界合作研发预绞式地线修补机器人的故事,展现了电力行业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和不懈努力。他们在面对研发难题时不放弃,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最终成功研制出全国首个能实现损伤地线永久性修补的机器人,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