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率先探索科创项目经理人“链手”机制,打破传统科技管理模式,聚焦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六大未来产业,通过机制变革重塑创新生态,在资源调度、风险把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创新生态,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逐渐踏入“无人区”的当下,一个关键问题摆在面前:怎样才能保持战略上的敏捷,避免出现“科技踏空”的情况呢?上海率先给出了答案,探索科创项目经理人“链手”机制,以此破局科创管理的新范式。
这里所说的项目经理人,并非指某一个自然人,而是一个团队,更是一种全新的机制。上海通过赋予项目经理人“链手”总调度的权责,大胆打破传统科技管理模式,先行聚焦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绿色燃料、可控核聚变、6G、第四代半导体等六大未来产业,深入探索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培育路径。
过去一年里,这支既懂科技又熟悉产业的“轻骑兵”,借助机制变革重塑了创新生态,为颠覆性创新注入了确定性。在首批项目经理的统筹安排下,上海市科委精心布局了一批战略前沿科研项目,成功带动了数十亿元市场资金投入。如今,一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难题被顺利打通,一批原型机也已到了即将成功的关键阶段。
资源总调度 创新加速器
要胜任项目经理人这一角色,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不仅要懂科技、懂产业、会投资,能够精准识别未来产业的大走向,还要善于做好资源的“总调度”工作,更要能为项目方向及时纠偏、止损。面对这样“不小的挑战”,在前沿实验室建设领域深耕多年的上海市科委工作人员仲东亭,第一个报了名。经过严格遴选,他成为了上海市科委量子计算方向的经理人团队主要负责人。
就任之后,仲东亭迅速组织团队,马不停蹄地在量子计算整机研制、支撑设备、软件算法与纠错、基础研究及人才培育等四大方向发力。他们积极吸引海外机构的量子计算团队“落沪”,与相关方面协商增加上海市量子方向的学科人才培养规模;组织企业牵头攻关高功率激光器,促成两大国家实验室携手研究“人工智能 + 量子计算”的新课题;还积极对接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未来产业基金等,超前发掘应用场景,孵化培育量子科技初创企业。在他们的努力下,上海在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路线上实现了“迎头赶上”。
这种科创“项目经理人”机制,正逐步成为上海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加速器。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我们要改革科技创新管理范式,不能停留在过去发指南、评项目的传统管理范式上。”
2024年,上海市科委任命了6支项目经理人团队,分别负责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绿色燃料、可控核聚变、6G、第四代半导体等6个未来产业,对这些尚未形成成熟产业的重大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全链条布局、全过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培育。科创项目经理作为“总调度”,在联结科技和产业的道路上,正快马加鞭地前行。
他们具备快速、敏锐、专业等特点。在上海市科委的充分赋权下,仲东亭能够迅速调动三方资源,包括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量子情报研究团队、上海市科委下属机构资深项目管理队伍和相关孵化器运营团队,快速布局多项科研与产业培育任务。当关注到国际同行取得突破时,量子计算经理团队会及时调高研发里程碑的参数指标,达到这一指标,项目继续实施;达不到,则重新考量。仲东亭还表示:“在科技创新链上,项目经理要‘从10看回0’,既要按需牵引部件开发与软硬协同,也要凝练一批有价值的基础性选题,进行持续布局。”业内认为,项目经理负责提出项目选题、制定项目里程碑、把控项目进度,拥有充分决策权,相当于科研项目的首席执行官、运营官和财务官。
做大想象空间 细甄不确定性
面向人类终极能源梦想,上海市科委可控核聚变方向项目经理人团队,立足上海科研条件与产业基础,全力聚力突破聚变能源关键使能技术,协同解决产业链关键问题。产业链上游的高温超导带材是产业突破的关键。2025年1月,主要负责人李言旭带领团队赴上海超导企业调研,直面产业核心问题: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提升高温超导带材的聚变强磁场应用性能?如何提升产能与性价比,更好支撑全球聚变能源装置研制?
调研之后,企业迅速启动“揭榜挂帅”研发项目并立下“军令状”:“今年一定要研制出核心部件,并且把这个项目落在上海。”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孤注一掷”,即便像业内认可的美国DARPA模式,失败项目占比也高达98%,但2%的成功率所产生的影响足以改变游戏规则。当前,技术创新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越是前沿领域,技术路线尚未收敛,不确定性就越大。
上海市科委为此创设了四大机制,从全球前沿科技动态扫描,到未来产业识别甄选机制,到落地战略咨询机制,再到项目经理总调度机制,为创新的“2%”成功率,注入更大的确定性。其中,项目经理人发挥着关键链接作用,凭借自身和“外脑”经验选择路线、调配资源、把控进度,当项目推进不力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灵活转向甚至及时止损。上海市科委脑机接口项目经理人团队主要负责人王卓曜说:“平时身兼数职,我既是脑机接口前沿技术的分析师,又是产业规划师,有时还要亲自上阵成为企业的‘保育员’。”骆大进表示,四大机制紧扣“定期评估、比选寻优、动态纠偏”要求,针对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想象空间和不确定性,建立了发现 - 甄别 - 培育未来产业的全流程保障。
从“有什么做什么”到“需要什么找什么”
技术突破仅仅是起点,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构建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对于这套新的科创管理范式,绿色燃料项目经理人团队主要成员王薇对一句话感触颇深:以前是基于上海有什么做什么,现在是上海需要什么就在全球找什么。
上海将绿色燃料列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这是上海航运中心发展提出的需求。目前,该产业布局了可持续航空燃料和绿色甲醇两大方向。前者由上海机场集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技术团队推进废弃油脂脱羧加氢工艺,成本更低且对绿氢的依赖更小;后者引进了外籍院士团队探索全发酵生物沼气制甲醇路线,成本有望降至3000元每吨以下。
王薇介绍,布局之初,项目经理人团队按照传统方式去找高校和科研院所了解颠覆性技术路线,发现远远不够。因为技术、人才、资本、政策、场景需要“同频共振”,创新才能真正落地。“我们要去化工区聊,考虑符合要求的场地、设备大小,需要接洽绿电,等等。”王薇告诉记者,这些还只是产业化中试阶段需要协调统筹的事项。后续团队会定期跟踪选定路线的进展情况,保障方方面面资源,确保快速实现产业化目标。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为非共识项目探索申诉救济制度,针对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定制“服务包”,探索设立未来产业人才揽蓄项目,发挥未来产业基金早期投资孵化功能等。这种生态思维,正成为上海推进基础研究、培育未来产业、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底层逻辑。未来,上海市科委还将继续健全“里程碑”“赛马制”“刹车止血”等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完善容错免责制度。在从业务处室培养经理人的基础上,探索面向全球招聘遴选项目经理人。
正如骆大进所说:“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路径创新,上海加快构建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范式变革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不断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本文介绍了上海探索科创项目经理人“链手”机制,聚焦六大未来产业,通过资源调度、风险把控、构建创新生态等举措,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确定性。该机制打破传统科技管理模式,发挥了关键链接作用,未来还将不断完善机制,加强科技治理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