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十年:“蔚小理”见证,中国产业弯道超车与未来挑战 “蔚小理”同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新的十字路口

本文聚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从“蔚小理”三位掌门人的最新合影切入,回顾了产业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造车新势力的成长、传统车企的转型以及新玩家的加入。同时,深入探讨了当前产业面临的无序竞争问题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破局之道。

近期,社交媒体被“蔚小理”三位掌门人的最新合影刷屏。此次合影地点选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当时这里正举办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

时光回溯到2014年5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正式成立。在过去的十年间,百人会犹如一位见证者,亲眼目睹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仅有7.85万辆和7.48万辆。而就在这个关键节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定位,如同给产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为其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蔚小理”作为造车新势力应运而生。这十年里,“蔚小理”经历了诸多挑战。他们从新能源汽车这片看似广阔的蓝海市场,逐渐步入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在奋力前行的道路上,每一家企业都遭遇过不同的至暗时刻。

当李斌、何小鹏、李想在钓鱼台再次同框时,他们各自肩负着不同的使命。蔚来目前仍需努力摆脱盈利困境,小鹏在成功重登新势力榜首后,还需思考如何推动品牌向上发展,而理想在盈利状况节节攀升的情况下,还需要攻克纯电市场这一难关。

十年间,行业的变化远不止“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发展。传统车企也在大力推进转型,同时,新玩家不断涌现,以“黑马”之姿加速推动着产业的变革与发展。

去年3月28日,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上市。仅仅过去一年时间,其交付量就接近20万辆,成为搅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条新“鲶鱼”。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第一次参加百人会时表示:“小米是汽车产业的新人,当初我们决定造车时,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进入这个行业太晚了,但现在看来,时机刚刚好。正是因为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当我们开始造车时,技术、用户消费习惯以及整个产业的供应链都已经非常成熟。”

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凭借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现了“弯道超车”。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与十年前相比,增长超过百倍。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对于汽车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在其迎来颠覆性变革的时刻,我们能够走到世界前列、处于领先地位,这是我国科技和制造业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站在阶段性全球领先的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要谋求高质量发展,无序竞争和智能化技术演进成为讨论的核心话题。

无序竞争:价格战背后的产业隐忧

不可否认,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动化领域已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65%,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在电动化方面,新能源汽车整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已实现量产应用;在智能化技术方面,多元感知融合、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加速应用,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到57.3%。

然而,在这些光鲜的数据背后,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整体利润同比下滑8%,行业利润率降至4.3%,部分车企甚至陷入了“卖一辆亏一辆”的尴尬境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直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国际环境来看,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到阻碍,关税壁垒增多,这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了冲击;从国内情况来看,有效需求不足,“内卷式”竞争问题突出,矿产资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充换电基础设施等支撑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也指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问题较为严重,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惜牺牲利润,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行为不仅会在短期内导致行业利润下降,从长期来看,还会影响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安全,削弱产业的竞争力。”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表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的行业增长应更多地依靠市场驱动。”他认为,在市场驱动的环境下,消费者偏好、良性竞争以及技术突破将决定行业的未来发展,为所有提高效率的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平等和公平的支持至关重要。同时,他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汽车产业链中盈利和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特征,而行业盈利能力下降将会破坏市场秩序。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发言人表示将与有关部门共同采取系统措施:一是维护公平竞争,加强对汽车市场的价格监测,通过行业自律和舆论引导,及时通报不正当竞争的典型案例;二是严格市场监管,严厉查处技术标准不达标、质量安全不过关的产品,坚守质量安全底线;三是规范招商引资,按照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规范地方招商行为。

国资委副主任苟坪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量质齐升,行业应避免“内卷式”竞争,不单纯比拼价格,而是注重品质提升;不盲目追求参数,而是关注用户体验;不搞噱头营销,而是提供优质服务,共同构建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汽车产业生态。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也强调:“我认为首先要避免‘价格战’,企业应踏踏实实地提升技术水平,做好产品品质,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打造品牌。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价格战’或许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破局之道:技术创新与规则重构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智能化被公认为是突破口。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断言:“如果说上半场的电动化是改善性的,那么下半场的智能化则是颠覆性的。”他认为,智能化的下半场变革大约会在2至3年内到来,且变革速度会加快。“过去我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来衡量行业的发展速度,从今年起,还要用高阶智驾来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比亚迪宣布全系搭载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开启了全民智驾时代。王传福坚信,用户一旦体验过智能驾驶,就很难再接受非智驾的车辆,用户接受和认可智能驾驶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据陈清泰介绍,2024年上半年,我国L2及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超过55%。“未来几年,新售出的乘用车中基础智能化功能有望全面普及。可以说,汽车产品的科学技术性、智能属性已经越来越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今年是整车智能化技术爆发的元年。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技术上的厚积薄发,“公路NOA已经从能用到好用了,城市NOA马上就会大规模推广,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二是市场因素,DeepSeek对全民心智产生了巨大冲击,公众对智能驾驶的热情日益高涨。三是政策支持,国家大力提倡人工智能。这三个因素的时间点重合,使得整车智能化在今年开始爆发。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单记章预测,到2025年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到20%,到2030年,国内L2级以上智能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超过90%,NOA标配搭载量将突破2400万辆。

然而,技术突破需要制度保障和安全支撑。欧阳明高强调,多模态大模型作为端到端算法的基座模型,可以为高阶自动驾驶技术赋能,但必须解决大模型的安全可靠性问题。“L3自动驾驶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L4级高度自动驾驶需要逐步积累经验,力争在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目前暂时不宜推广全民自动驾驶。”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也指出,只有构建坚实的技术底座,才能为用户创造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体验,才能有效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智驾的体验可能因人而异,但我们必须确保安全平权。因为安全是技术发展的底线,没有安全保障的汽车智能化,就像一座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

在陈清泰看来,随着智驾进入当前的发展阶段,新一代通信技术、消费电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跨界技术与汽车行业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边界也会越来越模糊。“特别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前沿AI技术,正在迅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渗透,它正以强大的动力推动汽车产品加速智能化,汽车产品、汽车企业、汽车产业都正在被AI重新定义,AI驱动将成为未来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陈清泰认为,面对如此庞大的高新技术群,汽车制造企业单打独斗会面临很大困难,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才是实现成功的有效途径。

智驾芯片供应商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也认为,智驾行业即将进入快速整合阶段,“自研 + 第三方”并行的模式将是最安全的选择。未来,第三方生态合作模式将成为主流,预计约20%的车企会选择自研智能驾驶技术,而80%的车企会选择与第三方合作研发。

在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从“量变”迈向“质变”。如何在技术突破与市场规范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中国能否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本文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展开,从“蔚小理”掌门人的合影引出产业十年发展历程,展现了新势力崛起、传统车企转型和新玩家入局的行业格局。同时,深入剖析了当前产业面临的无序竞争问题及其带来的隐忧,并探讨了智能化发展趋势及相应的破局之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取得阶段性领先的基础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解决好无序竞争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和规则重构,在技术突破与市场规范中找到平衡,以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持续保持领先。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8102.html

(0)
Daniel AdelaDaniel Adela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