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作为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意义非凡,它起于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终于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且计划2026年通航,将开辟西南地区的江海联运大通道。本文聚焦于平陆运河三大枢纽中的企石枢纽建设情况,探究在混凝土浇筑高峰期工程的建设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工程亮点等。
平陆运河,这一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它的起点是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一路延伸,经过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沿着钦江最终抵达北部湾,其总长度达到134.2公里。按照规划,在2026年的时候,这条运河就将建成通航。一旦通航,它将为我国西南地区开辟出一条意义非凡的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如今,平陆运河的三大枢纽都已经进入到了混凝土浇筑的高峰期,那工程建设目前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看,总台记者廖汨就在平陆运河的第二座梯级枢纽——企石枢纽的建设现场。在这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建设者们正争分夺秒地对船闸主体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
船闸主体可是有着明确的结构划分的,主要包括上闸首、闸室、下闸首这三个大部分。就在当天上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船闸上闸首中墩的输水廊道成功封顶了。这一成果意义重大,意味着接下来就能够顺利地开展上部结构的施工了。
企石枢纽在平陆运河全线工程里,算得上是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就是它那复杂的结构形式。这里有着全线最为复杂的输水廊道,其施工涉及到“鹅颈段”、阀门井段这样复杂的部分。为了确保输水廊道稳稳当当的,项目团队可是下了大功夫,要把混凝土的平整度严格控制在8毫米以内。他们积极引入BIM技术,也就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让其提前介入到模板设计当中,对那些异形段模板进行细致入微的监测,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施工的精度。
在企石枢纽的建设现场,那是塔吊林立,密密麻麻的塔吊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在12万平方米的船闸基坑内,一共布设了29座大型塔吊,其中最高的塔吊超过了90米。这么多塔吊同时作业,怎样才能避免它们发生碰撞,又能保障工人们的安全呢?项目团队想出了妙招,他们在每台塔吊上都应用了防碰撞系统和吊钩可视化系统。这就相当于给操作塔吊的师傅们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实时监测塔吊的运行状态。
企石枢纽的工程浇筑方量十分巨大,船闸混凝土的浇筑量大概有249万立方米,这么多的混凝土,要是用来装满国际标准游泳池的话,差不多能装满近千个呢。那么,要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这么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呢?先看看生产方面吧。在距离施工现场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大型混凝土拌合工厂。这座工厂占地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这可是相当于10个足球场那么大啊。这里还拥有全亚洲最大的混凝土搅拌站,它的日生产混凝土能力达到了1.2万立方米。而且,这里还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强制式拌和机,这个拌和机能够全过程实时监控拌和流程,从而实现自动化、智慧化生产。
再把目光投向施工工艺方面。这里有一个长长的设施,看起来就像传送带一样,它叫多级胶带机传送布料系统。混凝土生产出来后,从拌和工厂运输出来,主要就是依靠这个系统运送到各个浇筑仓面的。这个系统可厉害着呢,它大大减少了混凝土的运输距离,和传统的布料机相比,传送效率要快2至3倍,能够实现混凝土的“远距离精准投送”。另外,吊罐和可以前后移动、上下提升的布料机也在提高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施工效率进一步“提速”。
根据项目部提供的数据,截至2月13日,整个平陆运河项目累计完成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360多万立方米,这个数字占船闸主体浇筑总量的62%。
平陆运河建成通航之后,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它将直接开辟出一条从广西及西南地区通往东盟地区的通道,这条通道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到时候,5000吨级江海直达船就能够从平陆运河直通我国沿海港口和东南亚主要港口,这无疑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开启通江达海的崭新篇章。
平陆运河的企石枢纽建设是平陆运河工程中的关键部分。在混凝土浇筑高峰期,工程面临诸多挑战,如船闸结构复杂、塔吊作业安全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但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和措施,如BIM技术、塔吊防碰撞和可视化系统、先进的混凝土生产和布料工艺等,工程稳步推进,截至2月13日已完成船闸主体浇筑总量的62%。平陆运河建成后将对广西及西南地区与东盟的贸易往来等产生深远积极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1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