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细把江山图画〉:传统山水的创新与人民史观的彰显,解读〈待细把江山图画〉: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文化启示

本文围绕傅抱石的画作《待细把江山图画》展开,介绍了该画作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解读了画作的艺术特色、蕴含的人民史观以及其在中国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

〈待细把江山图画〉:传统山水的创新与人民史观的彰显,解读〈待细把江山图画〉: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文化启示

《待细把江山图画》(中国画) 傅抱石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

【藏品的故事】

1960年的秋天,南京城依旧弥漫着暑气。就在这个时候,由画家傅抱石担任领队的江苏国画工作团一行人,毅然踏上了长达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征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写生活动,更是他们迈向一条改变20世纪中国画命运的艺术创作之路的开端。这次由江苏省国画院精心组织的集体创作活动,在当时的新中国美术史上堪称规模最大的艺术实践,同时,它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关乎中国画存亡续绝的观念变革。

1960年10月12日,傅抱石来到了华山。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华山的观察与感受中,“饱游饫看,身即取之”。他运用与时代相呼应的笔墨语言,将人民的形象巧妙地融入到山水宇宙之中,成功完成了对传统山水画价值体系的结构性转换。特别是在1961年4月,他在实地写生所成稿的《漫游太华》基础上,经过二三十遍的反复调整与完善,最终创作出了堪称新中国山水画转型典范的《待细把江山图画》。从表面上看,这幅画延续了千年山水画的传统衣钵,但实际上,它暗藏着一场极具颠覆性的视觉革命。当我们从传统画学“六法”中的“经营位置”这一独特角度,来解读这幅用视觉图像反映人民史观的绝佳案例时,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经典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下所蕴含的无穷意蕴。同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对傅抱石这位画家赞叹不已,他能够将赓续千年的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且跨越时空呼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意。

傅抱石将这幅画命名为“待细把江山图画”,这一名字引自南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中的一句。傅抱石深刻理解这句话在当时时代所具有的重量,他巧妙地挪用了这句词,使其成为人民重塑天地的宣言。

《待细把江山图画》描绘的是西岳华山青柯坪望西峰的景象。画家采用方形构图,让主峰如同巨大的屏风一般拔地而起,以磅礴的气势冲破画幅的边界,直插云霄。在山体的描绘上,左侧山体运用浓墨皴擦,干湿交融的笔触透露出苍郁浑厚的质感;右侧则以枯笔疾扫,疏朗的笔触中蕴含着刚健的骨力。山腰间云气缭绕,就像一条素练横空而过。当观者驻足画前,仿佛能恍惚间置身于太华绝顶,耳边能听到历史长河奔涌的涛声,眼前能看到象征民族精神的脊梁屹立不倒。画面下方,葱郁的林木间掩映着数间青瓦屋舍。屋前的空地上,分散着八九位或站或坐的人。这些人物虽然在画面中显得很小,但画家对他们的描绘精微入扣,生动传神。他们稳定如磐,成为了画面的视觉锚点,而这也正是作品最具深意的地方。一方面,画家运用独特的“抱石皴”手法来描绘山水,通过巧妙的留白形成山腰间的云霭,映衬出山高万仞的雄伟之势;另一方面,以动托静,通过飞动的笔法以及群峰云海的动荡之势,反衬出人物的从容与淡定。

仔细观察画中的人物,我们可以发现有些人手中还拿着速写本。根据相关照片资料推测,他们应该是正在写生的画家,甚至其中可能还包括傅抱石本人。当时,傅抱石没有跟随团队去登顶华山,而是选择在山脚的青柯坪仰观山势,以半躺的姿势进行速写,通过简练的线条捕捉山石的结构与气势。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山水画中强调出世的“林泉高致”已经悄然转化为凸显入世“在场”的“生活即景”。新中国成立后,画家群体的身份属性经历了深刻的重塑。美术工作者不再愿意仅仅充当“代山川立言”的旁观者角色,而是立志要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参与者和书写者。因此,他们出现在画中,不仅超越了传统点景的功能,也突破了渔樵隐逸等避世者身份的局限,更以探索者、建设者、劳动者等多重身份重新定义了人在山水间的位置。再看画中山径之上,依稀可以辨认出有二人正在攀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后续必将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接踵而至。人民,以主体姿态进入了山水画的造境系统,并位于作品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位置,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画面左侧钤有朱文“一九六一”、白文“换了人间”两方印。当我们再品味画名中的“待细把”三字时,就能体会到其背后所透现的,早已不再是沉溺于笔墨的雅玩心态,而是社会主义美术工作者特有的虔诚,是他们誓要重新收拾并表现江山的豪情。至于“图画”,也不再是自赏自得的抒情,而是升华为劳动人民的实践宣言。

时至今日,当我们回望《待细把江山图画》这幅饱含时代体温的佳作时,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热烈滚烫。画中那翻卷的云气,仿佛还在搅动着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它昭示着傅抱石引领的这场始于笔锋的革命,最终成为了跨越世纪的文化启示录——真正伟大的艺术创新,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最深刻的理解与最果敢的超越之间,建立在对时代最深切的体察和最真实的表现之上!

本文通过对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展现了这幅作品在中国画转型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画家对传统的创新发展,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是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典范之作,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639.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