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介绍了德州市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各项举措和取得的成果。包括政府加大引导力度,从整体设计、政策体系完善、项目谋划到文化传承多方面发力;强化市场运作模式,解决资金难题;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吸引央企国企、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城市更新。
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德州市积极响应时代需求,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首先,做好整体设计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德州市成立了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决策部署,分管领导负责谋划推动,县(市、区)具体抓推进、抓落实。这种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有序的组织体系,为城市更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其次,完善政策体系是关键。市级出台了《德州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并编制了《德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该规划明确了旧住区、城中村、旧厂区、旧街区、老货场、旧市场等6大更新目标,重点实施民生改善、公服均衡布局等7大更新行动。同时,市直部门制定了涉及城市更新项目规划、用地、资金、审批等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探索建立“1 + N”配套政策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再者,做好项目谋划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按照全省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德州市针对老旧片区综合改造等10大工程,结合中心城区8大片区,积极开展片区更新项目的策划包装。自2023年以来,德州市实施了78个城市更新改造类项目,完成投资246.9亿元。岔河两岸片区、体育公园、新街口文化园、奥莱城市广场、德工文创园、口袋公园等一大批城市更新项目建成,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和网红打卡点。并且计划在2025年投资100亿元对29个城市片区实施更新改造。
另外,实施文化传承是城市更新的特色亮点。德州市秉持最小干预原则,用“绣花”功夫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与设计要素。着力打造南运河(德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苏禄王御园片区等城市片区更新项目,植入创新文化服务业态,活化城市存量空间,唤醒城市记忆。
城市更新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德州市强化市场运作模式,注重城市更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按照“融投建管营”一体化模式,通过大片区统筹、多项目联动、跨区域平衡,详细进行资金平衡测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肥瘦搭配”,实现项目整体的资金平衡。
具体措施包括实施财政资金“补”。德州市加大对上“五争”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发挥市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2024年累计争取与城市更新有关的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25亿元。鼓励专营单位“投”,鼓励供电、供水、燃气、供热、通讯等专营单位参与老旧小区配套改造、电动自行车“满电回家”、用电自管小区供电改造等,对建设改造费用给予税收“计提折旧”优惠,作为项目融资来源。吸引社会资本“进”,鼓励房地产开发、咨询设计、建设运维等参与城市更新,引导参与邻里中心、老旧厂区改造等经营性较强、规划明确、收益回报机制清晰的项目。例如联强集团投资4.3亿元实施东七片区邻里中心建设,德百集团投资8亿元将原有羽绒服生产厂区改造为奥莱城市广场。
城市更新是一个多维度、跨领域、长周期的复杂工作,牵涉多方利益,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德州市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积极吸引央企国企参入。搭建高效沟通平台,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吸引央企、国企及头部企业参与城市更新和建设行动。如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筹资将原有十三局北区地块改建为“二百亩·邻里汇”商业综合体,中建八局、中国五冶等参与了陵城区西南片区城市更新建设,德州市城投集团参与实施了德城区岔河两岸片区的开发建设。
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参与,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禹城市站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等5个片区更新项目通过全省政银企对接推介会,获得4家商业银行城市更新项目融资16亿元。恒丰银行、威海银行、齐鲁银行分别授信60亿元、20亿元、10亿元用于中心城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
坚持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更新坚持“无体检不更新”,从“住房、社区、街区、城区”4个维度,积极动员街道、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城市体检,多层次多角度查找城市“病灶”,建立了“62 + 12”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基于城市体检结果,2025年中心城区安排城市安全类、民生保障类等6大类142个城建项目,年度投资307.14亿元。
德州市在城市更新工作中,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合理谋划项目,注重文化传承,强化市场运作模式解决资金难题,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质,还唤醒了城市记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德州市有望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