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科技前沿,詹启敏院士畅谈医学新突破,詹启敏院士在中关村论坛发声:生命科学与科技伦理需并行

本文聚焦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点介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工程科技创新论坛上的演讲及后续接受采访的内容。詹启敏分享了生命科学发展现状,对亚洲首例基因编辑猪 - 终末期肾病患者异种肾移植成功发表看法,探讨了3D打印和体外合成器官的临床应用前景,还强调了科技创新中科技法律法规和伦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3月27日,备受瞩目的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在北京盛大开幕。今年的论坛年会以 “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 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科技人员、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等约1000人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一科技盛会的开幕式。

3月27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詹启敏 现身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工程科技创新论坛。在此次论坛上,詹启敏院士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主题为《前沿生物技术支撑肿瘤精准医学发展》。他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为现场听众展现了前沿生物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

论坛结束后,詹启敏 欣然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采访。詹启敏院士在国内医学界可谓声名远扬,他是知名的分子肿瘤学家,身兼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多项荣誉,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此外,他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在医学教育和科研管理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詹启敏院士在论坛上指出,近十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这一发展不仅引起了医学界和生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等领域的快速进步,为生命科学带来了全新的突破。

“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詹启敏院士表示,首先,生命是可以被了解的。尽管目前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生命奥秘的认知正在逐步推进。其次,生命就是数字。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如今生命科学已经与数据紧密相连,数据成为了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科技前沿,詹启敏院士畅谈医学新突破,詹启敏院士在中关村论坛发声:生命科学与科技伦理需并行

图片来源:主办方

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成功是器官移植领域重要一步

NBD:最近亚洲首例基因编辑猪 - 终末期肾病患者异种肾移植成功,您怎么看这件事?

詹启敏: 通过基因编辑改造器官进行异种移植,这是人类医学领域研究了很多年的方向,但它面临着诸多挑战。过去异体移植主要会涉及机体排异问题。理论上,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把识别出来的异种抗原消除掉,在一定程度上使移植器官能够被人体所接受。然而,人类对相关机制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所以,这个方向是值得期待的,此次成功是器官移植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希望,但后续还会面临很多挑战。

NBD:这对缓解器官短缺是不是有比较大的作用?

詹启敏: 是的,我们一直期望通过生物技术和基因改造来解决人类在器官移植方面的难题。器官移植已经成为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确实解决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器官衰竭问题。但目前供体数量远远少于需要移植的患者数量。因此,人们尝试通过生物技术,利用异种器官来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年前我国就曾支持过相关的科学计划。而且,猪的生理结构与人类较为接近,所以常被用作研究模型。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好的工具,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3D打印和体外合成器官会很快在临床上应用

NBD:您提到器官是可以制造的,可以移植的,以后人可以活到130岁,这个景象什么时候可以到来?

詹启敏: 干细胞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能够在体外制造用于药物实验的类器官,从理论上来说,合成一个完整的器官是可行的。目前,我国的肝移植和肾移植供体严重不足,器官捐赠文化也有待加强。未来,通过3D打印技术将干细胞技术和人工合成技术相结合,组织器官的替代修复将逐步实现。现在已经有一些人工肝脏,尽管其形状与真实肝脏不同,但已经可以实现一部分肝脏的功能。未来,这些器官将逐步应用于临床试验,以满足临床需求。至于具体的时间表,我只能说这一进程将会很快。

NBD:能不能请您具体谈谈3D打印,包括人工合成的器官,现在进展怎样?

詹启敏: 由于人类的器官是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形成的复杂结构,目前3D打印和体外合成的器官只能满足人类器官一部分的功能需求,还很难完全替代人体自身器官。比如,肝脏有很多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是解毒,肾脏也是如此。这些技术从治疗的角度,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缓解一些症状,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但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器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NBD:那您觉得大概还要多久?

詹启敏: 这很难准确预测。科技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旦科技上有重大突破,就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我自己就有类似的经历,以前DNA测序一天只能测500个碱基,现在一天可以完成整个基因组的测序,这就是重大的突破。基因编辑技术也是一样,一旦有重大的科学突破,就会有颠覆性的改变。因此,虽然很难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进程,但这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一定会很快。

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和伦理体系建设

NBD:随着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您觉得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科技伦理之间的关系?

詹启敏: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伦理和法律法规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在科技创新的同时,法律法规也应同步发展。从国际到国内,科技创新过程中都曾有过一些教训。如果从创新到应用的速度过快,而缺乏相应的伦理和法律法规约束,最终会导致诸多问题,反而阻碍其发展。我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国际和国内都曾经讨论过一个计划,即每个人像了解自己的血型一样了解自己的基因组。因为基因组决定了许多事情,包括性格取向、个人特点、爱好以及生命科学特征,如数学天赋、音乐天赋、是否缺氧、是否过敏等。然而,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施,原因就在于法律法规和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存在障碍。因为基因组测序之后,很多个人信息存在潜在性风险。如果个人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这个工作是不能做的。比如基因编辑问题,基因编辑技术是不能动生殖细胞的,它是有遗传性的细胞,如果对生殖细胞进行编辑,有可能会改变生物物种的关系,甚至导致全球混乱。因为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变得相对简单了,如果随意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基因进行修改,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调控,一方面要发挥法律法规的正面作用,对于一些由基因导致的相关疾病,如罕见病等,可以通过基因编辑进行纠正,以达到治疗效果。但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引发诸多严重问题。因此,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上也有共识。当然,每个国家可能还会有一些基于自身文化道德的特殊要求。从这一点来看,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加强科技法律法规和伦理体系建设。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介绍了詹启敏院士在工程科技创新论坛的演讲及采访内容。詹院士阐述了生命科学发展趋势,对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成功给予肯定并指出挑战,认为3D打印和体外合成器官临床应用进程将加快,但也强调科技创新要与科技法律法规和伦理体系建设同步,以确保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安全性。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275.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