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展开,详细介绍了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设施布局、创新生态建设、科研成果发布以及科研人员和成果数量的增长等情况。
在2025年,一场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重要活动拉开帷幕。28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
记者第一时间深入会议现场,为大家带来一手消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技设施布局方面成果显著。目前,这里已经精心布局了37个科技设施,其中29个已经顺利进入科研状态,开始为科研工作贡献力量,另外8个也已经全部开工建设,未来可期。在开放共享方面,2024年,科技设施新增向全球开放机时达到了43万小时,累计开放机时已经超过123万小时,这充分彰显了怀柔科学中心的开放与包容,积极推动全球科研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生态正日渐完善。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在会议上介绍,在科学中心区域内,新增了众多类型的服务平台,像德勤书院、清华工研院雁栖湖创新中心、国科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这些服务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服务成果转化项目达到131个。同时,新引进了中国技术交易所等科技服务机构,有色金属新材料、工业母机等中试验证平台也正在加快建设的步伐。不仅如此,城市客厅A、B地块产业空间已经投入使用,高端科学仪器标准厂房也基本建成,仪器和传感器、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可以说,“怀柔科学中心与科学方向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已见雏形”。
怀柔科学中心始终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的发展理念。在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集中发布了8项怀柔科学中心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比如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首次发现双镍氧层钙钛矿材料的块体高温超导电性,这一发现为超导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成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激光通信地面站,标志着我国在激光通信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据介绍,2024年,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科研人员和科技成果方面都有显著增长。新增科研人员2500名,使得科研人员总数达到约2.5万人;新增科技成果54项,累计科技成果达329项。这一系列的数据都表明,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必将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本文介绍了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上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相关情况。其科技设施布局合理且开放共享程度高,创新生态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初见雏形。同时,边建设边出成果,发布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科研人员和成果数量持续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科研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