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红会医院成功救治一名遭遇车祸、全身多处重伤的23岁甘肃青年的过程,包括青年受伤情况、救治中面临的难题以及医院采用的创新治疗模式等,展现了医院在严重多发伤救治方面的突破。
日前,一场扣人心弦的“生命保卫战”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激烈上演。一名年仅23岁的甘肃青年,在遭遇惨烈车祸后,全身9处骨折,多达17种诊断,情况万分危急。好在有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有力护航,以及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历经40天的全力救治,这名青年终于重获新生。3月28日,医院首次对外披露了这场突破重重医学难题的救治全过程。
车祸致全身“支离破碎” 青年命悬一线
2025年1月9日,甘肃的小李(化名)在骑三轮车时不幸遭遇严重车祸。他全身多处开放性骨折,还合并了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病症。在外省医院进行初步处理后,小李被紧急转至西安红会医院。当他入院时,情况十分危急,血氧饱和度急剧暴跌至60%(正常情况应≥95%)。CT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双肺就如同“灌满水的海绵”,9处骨折涉及四肢和骨盆,左小腿的伤口更是深可见骨,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ECMO架起“生命之桥” 手术麻醉如履薄冰
“患者就像一个被摔碎的瓷娃娃,任何细微的操作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急诊科柳林医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医疗团队当机立断,迅速启动VV - ECMO来替代衰竭的肺功能。这台被俗称为“人工心肺”的仪器,虽然在维持患者生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却给后续的治疗带来了诸多难题。在治疗过程中,既要小心翼翼地防止机器管路凝血,又要避免骨折部位出现大出血;既要果断实施救命手术,又需要精准地控制麻醉剂量。
1月15日,在ECMO持续稳定运转的情况下,该院骨科团队勇敢地完成了高难度的双侧股骨及胫腓骨固定手术。主刀医生马腾形象地形容:“这就如同在运行的精密仪器上进行微雕,每一刀都要精准地平衡凝血与抗凝的关系。”术后24小时,ECMO成功撤机,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首道生死难关被成功攻克。
创新模式打破治疗“死循环”
“这类患者以往常常陷入‘保命不能手术,不手术难保命’的两难困境。”急诊科主任王彦军揭秘了此次破局的三大关键因素。
智能抗凝管理:医院采用血栓弹力图等实时监测技术,为患者量身定制“量体裁衣”式的抗凝方案,确保抗凝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医院快速启动“严重多发伤患者多学科一体化协同救治体系”,迅速组织急诊、骨科、麻醉及综合内外科等多个学科开展联合救治。借助急诊医学科综合救治平台,抓住“黄金一小时”的宝贵时机,多科联动与协作,大大提高了该例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
治疗序贯革命:医院动态调整治疗策略,整合多学科资源,实现个性化的精准医疗。对于此患者,医院在ECMO辅助下优先进行损伤控制手术(骨折外固定架),为后续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9处重伤全面修复 青年重获新生
历经ECMO的全力支持、多次手术的精心治疗以及医护人员的悉心护理,小李终于在2月24日康复出院。复查结果显示,他的骨折愈合情况良好,肺功能也恢复至正常水平。目前,小李正在积极接受康复训练,为完全恢复健康而努力。
西安红会医院急诊科王彦军主任表示,此案例是严重多发创伤患者首次在ECMO辅助下完成多发性骨折外固定架手术(目前文献查新未见国内外有相关报道),这一成功案例开辟了严重多发伤救治的新思路,为多发伤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范本。
本文详细介绍了西安红会医院成功救治一名全身多处重伤的23岁车祸青年的过程。从青年受伤入院时的危急状况,到治疗中面临的重重困难,再到医院通过ECMO技术和创新的治疗模式成功让青年康复出院。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医院的医疗实力和多学科协作能力,也为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5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