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讲述了这里独特的农耕文化传承。从沅水孕育的高庙遗址,揭示七千多年前人类食用稻米的历史,到安江农校袁隆平开启杂交水稻研究新时代,再到如今科研人员继续开展杂交水稻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展现了安江镇在稻作文化上的深厚底蕴与持续发展。
在岁月的长河中,沅水滚滚奔流不息,那汹涌的波涛如一把巨斧,奋力劈开两岸的黄土。
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而言,汤汤沅水可不单单是地理上的一条分界线,它更像是一条神秘而又意义深远的“时空走廊”,静静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古老基因,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数千年的沧桑变迁。
画面中呈现的,正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的高庙遗址。
洪江市高庙遗址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向薪霖介绍道:“在距今7400年前的文化层中,考古人员有了重大发现——碳化稻谷粒。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清晰地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此地的人类就已经开始食用稻米,这无疑是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与高庙遗址隔江相望的安江农校,则是书写另一段传奇的起点。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踏入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开启了与水稻的毕生对话,一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科研之旅也悄然拉开帷幕。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周边的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这株天然杂交稻的出现,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瞬间激发起他研究杂交水稻的灵感。此后,他夜以继日、不懈研究。终于在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中是真实存在的,也由此开启了杂交水稻发展的新时代。
图中,游人正乘车游览安江农校纪念园。
在安江农校纪念园的展厅内,泛黄的论文手稿与杂交稻标本仿佛有着无形的魔力,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观赏。安江农校纪念园管理中心主任谢军告诉记者:“参观者中有很多是来追寻科学家精神的年轻人。”通过与高庙遗址等景点联合打造安江农耕文化旅游区,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去年,安江农校的游客数量实现了明显增长。
如今,这份传承仍在田间地头不断延续。在安江农校的一处试验田里,早稻秧苗正努力地吐露着新芽,到4月中下旬便可移栽。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副主任王志强表示:“安江农校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在稳步进行中。”目前,该中心有8名专职科研人员常年忙碌在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致力于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开展科研试验,我们也十分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希望能让这片土地孕育的稻作文化和科学家精神一直延续下去。”
本文围绕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展开,介绍了高庙遗址体现的七千多年前的稻作历史,讲述了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开启杂交水稻研究新时代的故事,还提及当下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视,展现了安江镇在稻作文化传承和科研创新方面的独特魅力与不懈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