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青年一代演员在年代剧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白鹿、李沁为例,分析她们在年代剧表演中因缺乏生活体验而出现的妆容和表演问题,并对比过往演员深入体验生活塑造角色的成功案例,探讨青年演员演好年代剧的正确路径。
在当下的影视圈,年代剧成为了不少青年一代演员寻求转型、提升演技的重要阵地。尤其是那些具有流量属性的演员,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年代剧这片领域。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年代剧的尝试中纷纷“翻车”。
这些青年演员并非不适合年代剧,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理解年代剧的内涵,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演绎年代剧中的角色。大多数演员为了演好年代剧,选择从妆容入手,故意涂黑皮肤扮丑。在他们看来,扮丑似乎是展现演技的一种手段。然而,在表演中,妆容永远只能是次要的因素。
近日,白鹿在《北上》中的表演就遭到了众多吐槽。首先被诟病的就是她的妆容,她涂黑皮肤扮丑的样子显得十分假,那黑得出奇的肤色和夸张的牙套,让人瞬间出戏。在表演上,她更是五官乱飞、夸张做作,完全失去了角色儿时应有的灵动可爱,只让人感觉到蠢和傻。然而,编剧赵冬苓却对她的表演赞不绝口,认为她打破了过去的形象,是“毁容式”的表演,还表示相信她就是那个傻丫头。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妆容和表演显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了该剧的一大败笔。
无独有偶,同年龄段的演员李沁在年代剧《人生之路》中也采用了涂黑扮丑的方式。她饰演的刘巧珍虽然没有戴牙套,但一口白得离谱的牙齿却同样让人出戏。从妆容上看,她涂黑的皮肤没有一点生活质感,缺乏乡土气息,一眼就能看出是假黑。在表演上,她和白鹿一样用力过猛,表演单一,缺乏层次感,无法让观众将她与角色联系起来,更难以产生共情。
白鹿和李沁的例子并非个例,这些青年演员在年代剧中从妆容到表演都显得十分虚假,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生活体验。他们身上没有年代剧所需要的年代气息和乡土气息,即使再怎么涂黑扮丑,也只是让虚假更加明显。而且,他们为了表演而表演,导致人物与妆容严重割裂。
回顾过往,优秀的演员们在饰演类似角色时,从来不是单纯从妆容下手,而是真正深入地去体验生活。比如电影《牧马人》中的丛珊,当时年仅19岁的她还是中戏大一的学生,为了出演该片,谢晋导演安排她到偏远的牧区体验生活,与牧民们同吃同住。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她除去了许多城市生活的痕迹,从而更加贴近电影中的角色。
刘晓庆在拍摄《芙蓉镇》时,也被谢晋导演安排去体验生活。她混在当地人群中品尝米豆腐,仔细观察和揣摩摊主舀豆腐的动作,最终才有了影片中经典的磨豆腐画面。姜文为了让皮肤更黑一些,只穿一条短裤坐在阳台晒太阳,一直晒得又黑又亮,这样的黑才更具乡土气息。巩俐在出演《菊豆》时,穿着农妇的土布衫在太阳下曝晒,还和农民一起翻稻谷,通过深入体验生活,让自己更加贴近角色。
然而,如今的青年演员们,往往没有大把的时间去体验生活、观察人物,更不用说像前辈们那样把皮肤晒黑了。他们想要出演年代剧,却只能通过技术手段来涂黑扮丑。但无论化妆技术多么高超,都难以掩盖他们身上的光鲜亮丽,妆容显得虚假,表演更是出戏。他们对角色人物的观察和体验不足,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所以塑造出来的角色无法让观众代入。
年代剧确实是锻炼演技的好机会,但如果只是为了演年代剧而故意涂黑扮丑,甚至扮嫩,却没有深入体验生活,缺乏对角色人物的理解,那么年代剧不仅无法成为他们转型和提升演技的跳板,反而会将他们的缺陷暴露无遗。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这些青年演员具有敢于尝试和挑战的勇气,也有寻求突破、提升自我的决心。而且,他们自带的流量也让年代剧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想要真正演好年代剧,提升演技,青年演员们应该从生活入手,放下包袱,真正深入底层,体验民间生活,而不是总是待在房车中听经纪人介绍剧本,被各种助理照顾。否则,脱离群众和生活,就无法演好年代剧,塑造好角色,即使再怎么涂黑扮丑也无济于事。
本文通过对比白鹿、李沁等青年演员在年代剧表演中的失败案例与过往演员深入体验生活成功塑造角色的例子,指出青年演员在年代剧转型中存在缺乏生活体验的问题。虽然他们有尝试和挑战的勇气以及自带流量的优势,但要想真正演好年代剧、提升演技,必须深入生活,扎根群众,而不能只依赖化妆等表面手段。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