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军医张瑛:用坚守诠释高原使命

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扎根高原近30年,守护高原官兵健康的感人故事。从她初次上高原的经历,到积累丰富经验救治患者,再到日常对官兵的关怀,展现了她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

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我的战位在高原”

■解放军报记者 李伟欣 特约记者 张彦昕

女军医张瑛:用坚守诠释高原使命

张瑛在工作中。(孟钊 摄)

某一天,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是一位从一线哨所专程赶来看望她的战士。他们的缘分,始于海拔5600多米的高原之上。

那片高原,环境极为恶劣。氧气十分稀薄,仿佛每一口呼吸都带着冰碴,而且气温常年低于零下20摄氏度。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冰粒,呼啸着席卷而过,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受伤。当时,张瑛背着药箱,在乱石嶙峋的“绝望坡”上,一步一步缓慢地向前挪动。

在医疗队出发前,考虑到张瑛年龄偏大,队里安排她留守。然而,张瑛坚决要求随队上哨所。她给出的理由非常简单却又掷地有声:自己有着丰富的高原病防治经验!

在张瑛的心中,每一次巡诊都是对自己初心的深刻回应。

1996年,张瑛第一次跟随“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前往玉树救灾。初到高原,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胸闷得直想呕吐,几乎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面对那些急难重症患者,她一时之间束手无策。看到战友们有条不紊地救治患者,一颗种子在张瑛的心底悄然生根发芽:她也要像战友们一样,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高原群众服务。

在优秀前辈的示范引领下,张瑛不断成长。攻克“急性高原病就地送治”难题的老专家杨景义、长期从事高原呼吸病研究的老军医杨生岳,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张瑛。她蹚过冰河,翻过达坂,走过戈壁,在这一次次的经历中,积累了大量高原病防治的宝贵经验。

有一次高原巡诊时,某部战士宋浩突然昏迷。“急性高原反应!立即面罩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张瑛迅速做出判断,给出了准确的诊疗意见。经过医疗队的全力救治,宋浩的呼吸逐渐平稳。直到天蒙蒙亮,看到宋浩各项身体指标趋于稳定,连续20多个小时没合眼的张瑛才稍微休息了一下。

宋浩醒来后,张瑛耐心地宽慰他,用热毛巾为他敷手臂,还给他喂粥。宋浩感动地说:“张医生给了我妈妈般的爱,让我的心安定下来。我也要像张医生那样,扎根高原、建功立业。”

看着宋浩回到战位,张瑛感到十分欣慰,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的战位在高原!高原官兵的健康,就是我必须守护的阵地!”

为了这句承诺,张瑛在高原行医近30年。她13次带队、28次随队前往海拔5000米左右的点位巡诊,足迹遍布了几十个哨所。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她不仅走成了“铁脚板”,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高原通”。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她在雪域高原坚守了近一年。

即使不在高原哨所巡诊,张瑛依然时刻牵挂着那里的官兵。冬天来了,她会给战士们寄去唇膏、护手霜、墨镜等物品;季节转换时,她会发信息提醒战士们注意早晚气温的变化;新兵来了,她会及时送上自己总结的《高原徒步训练小贴士》《驻训官兵面罩使用指南》等实用手册。

其实,张瑛并非不知疲倦。一次地震后,她右臂受伤,却依然跪在废墟中救治伤员,事后才轻描淡写地说“挺疼”;在某哨所,她连续48小时抢救急性肺水肿战士,累到一出手术室就靠在墙上睡着了……

如今,年过五旬的张瑛依然冲锋在高原病防治的一线。有同事劝她:“这个年纪,可以稍微歇歇了。”张瑛总是笑着摇头:“老高原精神是刻在骨头里的。”

张瑛的手机壁纸,是她曾救治的战士措格特拍摄的高原星空图。她对照临摹了一幅水彩画,并附上一句话寄回哨所:“头顶同一片星空,共守祖国山河。”

不久前,张瑛在一次宣讲会上发言,台下的官兵们端坐静听。她望向礼堂后方鲜红的军旗,思绪又飘到了雪山之巅的星空。

本文通过讲述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扎根高原近30年的故事,展现了她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她凭借丰富的经验救治官兵,日常也时刻关怀着他们。即便年过五旬且历经艰辛,她依然坚守在高原病防治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高原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856.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