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变欺诈,4.8万服务费背后的维权困境,4.8万心理咨询费引发纠纷,“冒牌专家”能否受到法律制裁?

一起家长花费4.8万元为孩子购买心理咨询服务,却遇上“冒牌专家”的案件。详细介绍了事件的经过、双方的诉求及争议焦点,同时还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提醒消费者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时要注意甄别和维权。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咨询服务市场也日益火爆。然而,这其中也隐藏着不少陷阱。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起令人痛心的案例。

心理咨询变欺诈,4.8万服务费背后的维权困境,4.8万心理咨询费引发纠纷,“冒牌专家”能否受到法律制裁?

心理咨询变欺诈,4.8万服务费背后的维权困境,4.8万心理咨询费引发纠纷,“冒牌专家”能否受到法律制裁?

有一位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惜花费4.8万元为孩子购买心理咨询服务。本以为能给孩子带来专业的心理帮助,可万万没想到,自己竟遇上了“冒牌专家”,心理咨询变成了欺诈陷阱。那么,当消费者遭遇这样的情况时,该如何自保呢?近日,闵行区人民法院就受理了这样一起案件。

心理咨询变欺诈,4.8万服务费背后的维权困境,4.8万心理咨询费引发纠纷,“冒牌专家”能否受到法律制裁?

案件的原告是一名未成年人。该未成年人在网络及大众点评平台了解到某思维中心,希望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改善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2020年8月,其监护人与被告某思公司就心理治疗服务事项订立了合同。合同约定,由被告孙某(某思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原告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一节次服务费用为2400元,监护人一次性支付了服务款48000元。

在服务过程中,孙某作为某思维中心的心理咨询老师,向原告及监护人介绍称,被告某思公司是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成员,而自己则具有心理咨询、治疗资质,并且长期为政府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治疗服务。同时,在某思维中心的醒目处还挂有关于孙某的简历,上面罗列着诸如职业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心理认知障碍干预专家、抑郁焦虑压力治疗师等一系列专业职称。

心理咨询变欺诈,4.8万服务费背后的维权困境,4.8万心理咨询费引发纠纷,“冒牌专家”能否受到法律制裁?

然而,经了解情况并非如此。原告诉称,某思公司与孙某明知自身不具备心理咨询、治疗的资质,却对原告及监护人作出虚假且引人误解的宣传,从而使原告与某思公司就心理治疗服务事项订立了合同,这严重侵害了原告的权益。因此,原告要求法院判决:一是撤销原、被告之间的服务合同;二是判令被告某思公司、孙某退还原告心理咨询服务费48000元;三是判令被告某思公司、孙某按照“退一赔三”原则赔偿原告144000元;四是孙某对某思公司的上述第2项、第3项付款义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面对原告的诉求,两被告则辩称:第一,孙某一直代表某烦中心对外提供服务,某思公司和孙某均非本案适格主体;第二,某烦中心是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被告的行为不存在原告诉称的欺诈行为;第三,本案属于服务合同纠纷,应当使用合同法或民法典相关规定,而非消保法的相关规定,更不应退一赔三。

心理咨询变欺诈,4.8万服务费背后的维权困境,4.8万心理咨询费引发纠纷,“冒牌专家”能否受到法律制裁?

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咨询究竟是消费行为还是治疗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日新月异,生活消费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普通的生活消费之外,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同时它也是诸多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其次,为何认定欺诈行为?心理咨询行为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其效果难以甄别并及时显现。咨询者往往本身就存在需要疏导的心理问题或者需要纾解的情绪问题,一旦因咨询行为本身受到了创伤,延误了治疗,那么后果和损失将远远无法弥补。

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获取相应服务之前,一定要对提供服务的相对方进行甄别和选择。尽量在较大的平台选择有资质、有信誉的服务机构。在接受服务时,如果发现提供的服务与约定不符,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若接受服务发生问题,可以向有关部门积极反馈,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心理咨询变欺诈,4.8万服务费背后的维权困境,4.8万心理咨询费引发纠纷,“冒牌专家”能否受到法律制裁?

心理咨询变欺诈,4.8万服务费背后的维权困境,4.8万心理咨询费引发纠纷,“冒牌专家”能否受到法律制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规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心理咨询变欺诈,4.8万服务费背后的维权困境,4.8万心理咨询费引发纠纷,“冒牌专家”能否受到法律制裁?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

第五十二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本文通过介绍一起家长为孩子购买心理咨询服务遭遇“冒牌专家”的案件,阐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双方的诉求与争议焦点,并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提醒消费者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时要保持警惕,仔细甄别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资质,遇到问题及时依法维权,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209.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