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当下“免密支付”带来的资金盗刷问题,通过山西杨先生的实际遭遇引出消费者因“免密支付”被盗刷的普遍现象,深入分析了盗刷原因,给出防范风险和应对盗刷的方法,最后中消协提醒消费者注重支付安全。
在当今的消费场景中,一些消费者遭遇了手机账户资金莫名被盗刷的糟心事,“免密支付”的风险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前不久,山西的消费者杨先生经历了一件让他十分震惊的事情。早晨醒来,他发现自己的微信和支付宝在凌晨3点左右莫名出现了7笔扣费,总计4526元。查看扣费账单信息后,他发现这7笔款项先是充值进了他的苹果账户,随后在一款手机游戏中购买了13次游戏道具。然而,杨先生从来没有玩过这款手机游戏,他怀疑自己的账户被人盗取,对方利用免密支付将钱转出。
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别人的特殊情况。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不少消费者的投诉,他们都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这些消费者的微信或支付宝无故出现多笔扣费,金额大小不一,其中很多受害者被盗刷的钱款都被用于购买游戏道具或点券。
在数字经济时代,“免密支付”因其便捷性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所谓“免密支付”(也就是“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了提升支付便捷性而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就可以直接扣款。然而,一旦这一功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就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广大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一定要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为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造成资金损失。
那么,为什么“免密支付”容易成为盗刷的漏洞呢?
其一,当手机丢失或者账号泄露时,风险会急剧增加。如果他人获取了本人的账号或设备,就可以通过“免密支付”直接进行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而且不需要二次验证。其二,小额免密累积起来也会造成大额损失。部分平台虽然设置了单笔免密额度上限,但短时间内高频次的小额盗刷仍然会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其三,盗刷的隐蔽性很强,消费者难以及时察觉。盗刷交易通常是通过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如游戏充值、APP订阅)完成的,或者是在机主凌晨熟睡时段进行,等消费者发现时往往已经产生了多笔扣款。
消费者该如何主动防范相关风险呢?
首先,非必要情况下不要开启“免密支付”。消费者可以优先关闭免密功能,检查是否绑定了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如果需要保留部分免密服务,建议单独进行设置。另外,要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其次,要强化账户安全保护。比如,设置高强度密码并注意及时更换,避免使用生日、连续数字等简单密码,同时开启双重认证功能,防止账号被恶意登录。再如,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像苹果手机用户如果不需要通过账户进行应用购买,就可以禁用相关功能。此外,要谨慎使用公共WiFi,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防止遭遇网络钓鱼或数据截取。最后,要养成定期对账的习惯。消费者要及时查看账单通知,关注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发送的扣款短信,一旦发现不明消费要立即进行核查。还要定期检查订阅服务,取消不再需要的自动续费项目。
如果遭遇盗刷,消费者又该如何快速应对呢?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若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首先要立即冻结支付渠道,可以通过银行客服、支付宝或微信平台紧急冻结关联账户,阻止后续扣款。其次,要留存证据并进行投诉。保留盗刷记录截图、交易时间等信息,向支付平台投诉。如果损失金额较大,还需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中消协有关负责人提醒广大消费者,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应该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大家务必要提高警惕,主动管理支付权限,不要因为贪图方便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如果遇到消费纠纷,可以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等进行维权。
本文围绕“免密支付”导致的账户资金盗刷问题展开,通过具体案例呈现现状,深入分析盗刷原因,从防范风险和应对盗刷两个方面给出实用建议,最后中消协提醒消费者重视支付安全,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保障资金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