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研学:跨越地域,连接少年心灵,4天研学,京蒙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

“同上一堂课”活动中京蒙两地学生建立友谊,随后研学团在北京开展为期4天的研学活动,参观多处历史文化景点,学生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领悟,京蒙协作构建起“资源共享、成长共育”新模式,最后研学活动结束,学生们带着感悟和梦想再出发。

“老师,能麻烦您帮我们拍一张合影吗?”稚嫩又真诚的声音在空气中轻轻飘荡。

3月20日的中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在“同上一堂课”这个温馨且有意义的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和义学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郭妍希,与内蒙古音德尔六中初二2班的包杜丽娜,手里各自拿着互赠的小礼物。那礼物或许并不贵重,但却承载着两个女孩满满的心意。她们并肩站在一起,对着镜头,脸上绽放出如春日暖阳般开心的笑容。随着“咔嚓”一声快门响起,这一瞬间被永远地记录了下来。这不仅是两个女孩纯真友谊的珍贵见证,更像是一张时光的底片,定格了京蒙两地少年心手相连、情谊相通的温暖瞬间。

京蒙研学:跨越地域,连接少年心灵,4天研学,京蒙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

研学团的成员们走进了北京市丰台区和义学校,在这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京剧文化体验课。瞧,他们专注的神情,仿佛已经走进了京剧那五彩斑斓的世界。(摄影:尹李梅)

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研学团开启了一场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气息的奇妙之旅。他们首先来到了清华大学,漫步在校园的小径上,感受着这所中国最高学府浓厚的学术底蕴。仿佛能看到莘莘学子们在这里刻苦钻研、追逐梦想的身影,那是知识的力量在闪耀。接着,他们来到了居庸关长城,抚摸着古老的城墙,仿佛触摸到了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民族交融印记。岁月的风沙在城墙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却也见证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故宫博物院里,从金銮殿那精美的雕梁画栋,到珍宝馆中琳琅满目的文物典藏,每一处都蕴含着多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明密码。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仔细地探寻着,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在民族文化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中,他们轻轻触摸着那些古老的文物和古籍,仿佛触摸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脉络,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而在蒙藏学校旧址,他们重温了革命岁月里各族儿女并肩奋斗的荣光,心中涌起一股崇敬之情。

“从远古石器到近代珍宝,这些珍贵的文物跨越了漫长的时空,生动地展现了民族发展的轨迹。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馈赠,更是各族先辈携手创造的结晶。通过这次参观,让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的领悟。”参观完民族文化宫后,音德尔第六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郭岩岩深有感触地说。

从2024年丰台学子草原行,到2025年扎赉特旗师生赴京,京蒙协作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资源共享、成长共育”的新模式。正如扎赉特旗教育局思政股负责人赵长君所说:“这场研学可不是单向的学习,而是一场双向的文化滋养。本次研学活动通过历史对话、文化互鉴、情感交融,让两地青少年在互动实践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地的青少年们在这个行走的课堂中,厚植了家国情怀,他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是休戚与共的,我们是共同成长的。”

为期4天的研学活动就像一场绚丽的梦,很快就到了尾声。同学们互相交换的联系方式,还有笔记本里那一篇篇满是真情实感的研学感悟,都成为了这段难忘旅程的美好见证。“我们会带着这份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回到草原,更要带着建设家乡的梦想再次出发。”一位内蒙古学生坚定地说。

本文通过讲述京蒙两地学生在“同上一堂课”活动中建立友谊,以及后续研学团在北京的参观学习经历,展现了京蒙协作“资源共享、成长共育”的新模式,强调了研学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学生们带着感悟和梦想踏上新征程,体现了研学活动的深远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482.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