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企业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两会方案” 解读两会营商环境热:政府服务为企业信心续航

本文聚焦今年全国两会中热度颇高的营商环境话题,以政府工作报告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切入点,探讨企业信心的来源、各地对营商环境的重视,接着从企业感知出发,阐述优化营商环境的发力重点,最后通过相关报告数据说明当前营商环境的积极变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营商环境话题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大家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及的“政府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这一理念的提出,犹如一阵春风,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么,企业的信心究竟源自何处呢?除了经济向好的基本面这一宏观因素外,良好的营商环境、稳定的政策预期以及完善的法治保障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拿代表科创前沿的“杭州六小龙”来说,自它们出圈之后,“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等极具特色的营商环境品牌,给各地政府的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越来越多的地方逐渐认识到,拼营商环境,实际上就是在拼经济,就是在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对于企业而言,政策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切中企业所需,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本质是要促使政府从传统的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真正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治理观念的重大变革。

当下,不少地方都将企业的感知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坐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提振企业的发展信心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在解读今年报告时提到的3个关键词,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力重点。

一是抓环境。要让企业能够安心谋发展,首先得弄清楚企业担心什么。“最怕说好的政策不给了”“最怕被区别对待”,这是不少企业的共同心声。这就要求政策供给必须保持延续性,充分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紧紧盯住一个“法”字,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不良现象,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就如同为经济发展锻造了一个稳定之“锚”。

二是减负担。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加快清偿拖欠企业账款是一项重点任务。要解决企业回款难、回款慢的问题。按照相关部署,今年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这足以体现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化解存量问题的同时,还应强化源头治理,完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让企业不敢欠、不能欠。

三是优服务。这些年来,从“一件事”改革到聘任“营商环境体验官”,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各地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付出了诸多努力,成果有目共睹。如今,我国已有各类经营主体近2亿户,企业需求复杂多样,这对进一步增进政企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及时把政策的暖意传递给市场最活跃的细胞,能否践行好“不打扰也是一种服务”,都依赖于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受访企业对2024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价较2023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正所谓“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提振企业信心的密码,就隐藏在这“鱼”与“水”的关系当中。

本文围绕全国两会营商环境话题展开,分析企业信心来源,指出地方对营商环境的重视,阐述优化营商环境的三个发力重点,最后通过报告数据体现营商环境的积极改善,强调良好营商环境对提振企业信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3424.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