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海油化学:保障粮食供给,推动农业升级

本文围绕中国海油化学公司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发展展开。通过介绍公司培育工匠人才、推进精益生产、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等举措,展现了其在化肥生产、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包括工匠们坚守岗位保障生产、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以及科技小院助力农业增产等内容。

“粮稳天下安”,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在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其中着重提出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一关键任务。

中国海油化学公司作为化肥产能产量双第一的中央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举措,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公司大力培育工匠人才,积极推进精益生产,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让现代农业在新质生产力和工匠精神的有力加持下,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匠心筑梦,守护粮安“生命线”

春日的暖阳温柔地洒在海油富岛公司的尿素生产车间,机器发出的轰鸣声仿佛是奏响的春耕序曲,宣告着新一年农业生产的繁忙即将到来。在这热闹的生产场景中,全国劳模施时楷的身影在设备之间来回穿梭,他正带领着团队进行例行巡检。生产车间里高温高压的环境十分艰难,但他们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哪怕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他们也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

探秘中国海油化学:保障粮食供给,推动农业升级

施时楷对燃气轮机一级可调导叶控制油动缸进行检修。任志达 摄

施时楷常常笑着说:“只要能让生产顺利进行,再辛苦也值得。”几年前,车间里的生产设备突然出现故障,施时楷和团队成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他们连续奋战了24个小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反复的试验,最终成功地修复了设备,保障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生产车间的另一个角落,工艺工作室领衔人任华锋正带领着团队致力于优化生产流程。他一边示范,一边认真地对团队成员说:“大家仔细看看,这一步操作还能再精简些。”他们对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在精简流程、提升效率的同时,更注重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每年,超过132万吨的尿素从这里产出,这些尿素就像滋养农田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探秘中国海油化学:保障粮食供给,推动农业升级

任华锋正在查看尿素产品质量。任志达 摄

任华锋的匠心之路始于2002年。那时,他作为一线工作者,全程参与了海油富岛化肥二期尿素装置的建设工作。面对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新工艺,他日夜蹲守在施工现场,详细记录下1000多项设备参数,认真研读外文资料,精心整理操作笔记,全力为项目的落地保驾护航。最终,他们成功创下了工艺最新、建设期最短、试车时间最短等多项纪录。

此后,当二氧化碳压缩机组自动“过临界”失败、进汽快关阀多次故障,成为严重制约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时,任华锋再次挺身而出。他翻阅大量文献,与各方进行咨询交流,深入研究设备结构,历时6年记录分析285组过临界工艺数据。最终,他创新提出了透平“进汽限流调控法”,成功将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过临界过程缩短至4秒并实现自动控制。在缺乏国外技术援助的情况下,他凭借“解剖麻雀”般的精细钻研,成功突破了技术瓶颈,攻克了这一“卡脖子”难题。

在31年的职业生涯中,任华锋攻关解决了140余项现场难题。这份优异的成绩背后,是他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对匠心的生动诠释。在海油富岛公司,像施时楷、任华锋这样的“匠人”还有很多。他们扎根在生产一线,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不断磨砺技艺,逐渐成长为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用实际行动扛起了稳产保供的重任,守护着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精益求精,打造质量新“标杆”

化肥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直接关乎农民的切身收益。在化肥的生产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产线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探秘中国海油化学:保障粮食供给,推动农业升级

富岛公司复合肥仓库内工人正在装卸肥料。任志达 摄

全国技术能手李罗真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我们这些技术人员肩负着把控全局的重任。从反应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到细微偏差的及时纠正,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确保各项参数处于最佳范围,生产线上才能源源不断产出质量最优的产品。”

十余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让李罗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作为尿素技术监督,他时刻紧盯生产流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细节。一旦发现参数出现细微偏差,他便迅速组织团队深入分析原因,及时调整设备参数,就像一把精准的标尺,严格衡量着每一个产品的优劣,力求将生产环节中的误差降至最低。

探秘中国海油化学:保障粮食供给,推动农业升级

徐小杰正在进行定容操作。任志达 摄

生产加工完成后,成品检验同样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关卡。公司首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女分析工徐小杰说:“分析结果里的每一个数字都不容有丝毫差错。”在成品检验阶段,徐小杰和同事们严格实施科学抽样、精准检测、四级审核等关键举措,并定期开展取样与抽检工作,执行标准化检测流程,对样品进行全周期管理,确保产品出厂优等品率常年维持在100%。

科技赋能,小院结出“智慧果”

在海南地区广袤的田野上,中国海油化学参与共建的一座座“科技小院”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在海南省乐东县尖峰镇,火龙果科技小院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种植试验。自2021年7月成立起,小院便确立了“科技助农、产业兴农”的发展定位。作为重要技术支撑方,中国海油化学充分发挥央企优势,与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南繁学院深度合作,构建起“高校科研+企业实践+农户应用”的创新链条。

探秘中国海油化学:保障粮食供给,推动农业升级

海南乐东火龙果科技小院基地全景。曲均峰 摄

在尖峰镇三合火龙果基地,小院的智慧结晶——标准化种植与半基质栽培技术的结合,正在开花结果。据小院负责人高伟副教授介绍,基地采用桉树皮覆盖的栽培模式,将覆盖厚度控制在9厘米,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火龙果亩产量平均提高10%,经济效益更能够增加200万/年。

探秘中国海油化学:保障粮食供给,推动农业升级

科技小院研究生跟踪查看火龙果长势。曲均峰 摄

然而,科技小院的力量远不止于此。针对海南火龙果产业长期存在的养分供给不均、土壤肥力不足等难题,小院科研团队开展了系列攻关。目前,小院团队已获得火龙果新型采摘背篓、补光灯、生长架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火龙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三合火龙果基地的科普长廊,图文并茂的展板上详细标注着不同肥料的施用方法,成为周边农户的“致富指南”。小院师生还针对海南岛火龙果园的土壤肥力状况和根结线虫危害问题,调研采集了68家果园的土壤样品,基于研究结果向农户提出合理建议,帮助农户更科学、有效地管理土壤,提高火龙果产量和品质。

探秘中国海油化学:保障粮食供给,推动农业升级

小院内介绍火龙果概况与养分管理的科普长廊。曲均峰 摄

“以前总觉得化肥施得越多越好,现在才知道科学配比才是关键。”海南乐东尖峰镇农户陶培林在参加小院培训后,主动邀请团队成员参观自家的火龙果基地。近年来,公司联合小院建立“田间课堂”,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5场,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科技春风”正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技术创新带来的显著成效,让土地上结出了一颗颗“智慧果”,不仅增加了百姓的收入,也为海南热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中国海油化学公司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公司通过培育工匠人才、推进精益生产、深化产学研合作和强化科技创新等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工匠们坚守岗位保障生产,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科技小院助力农业增产和技术创新。这些努力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480.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