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慈利县溇水长潭河段水域颜色异常、白色泡沫漂浮、溶洞存污排污等问题展开,详细介绍了市县两级成立工作专班的调查处置情况,包括各问题的成因、监测结果以及后续的整治行动。
4月3日,湖南慈利县人民政府正式就慈利县溇水长潭河段水域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水域颜色异常等,公布了相关的调查处置情况。
自2025年3月15日起,陆续有网民在网络上反映慈利县溇水长潭河段存在水域颜色异常的现象,河面上还漂浮着白色泡沫,甚至有溶洞存污排污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市县两级迅速行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专班,紧锣密鼓地开展调查处置工作。以下是详细的情况通报。
一、长潭河段水域颜色异常问题
为了查明水域颜色异常的原因,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亲临现场进行调查,并对水样展开监测分析。经过严谨的研究,专家们判定溇水长潭河段水域颜色异常是由于藻类过度增殖所引发的轻度水华现象。
专家进一步分析指出,长潭河段水域在2025年3月的水流量仅为36.01立方米/秒,与2024年同期的161.21立方米/秒相比,下降了77.7%。水流量的大幅减少导致水体交换能力变弱,进而使得水体自然净化能力降低。与此同时,从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3月23日,慈利县的降水量为325.1毫米,较历年同期的427.6毫米减少了24.0%;平均气温为13.7摄氏度,较历年同期的12.1摄氏度升高了1.6摄氏度。这样的气候条件为藻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除此之外,春季是农业生产等人为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期,生活污水、河库漂浮物、河道底泥释放的污染物以及畜禽养殖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相互叠加,导致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急剧富集,最终引发了水生态失衡,使得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持续组织人员打捞河道漂浮物,并投放食品级阳性絮凝剂来抑制藻类生长。经过努力,水域颜色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正在慈利县深入开展水华现象成因的深度调查,调查报告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长潭河电站下游河面白色泡沫漂浮及溇水长潭河段饮用水源安全问题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农业、环保专家经过会商判定,白色泡沫是由藻类等浮游生物自然死亡后形成的胶体物质,这是水体生态系统的正常代谢产物。这些胶体物质被河水冲至大坝下游处堆积,再经过水动力冲击(过水落差超过15米)而产生。
自3月17日起,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对溇水长潭河段水质进行了每日监测,共分析了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8项指标。监测结果显示,溇水饮用水水源地(百日岩)取水口水质一直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这表明该河段的饮用水安全并未受到影响。
三、溶洞存污排污等问题
从3月16日开始,市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以及溇水沿线乡镇政府,对长潭河电站上游两岸10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全面排查。同时,根据网民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核实,对杨柳铺乡某生猪良种供精站涉嫌利用溶洞排污、高峰土家族乡某养殖户涉嫌利用渗坑排污的行为立案调查。此外,责令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杨柳铺乡某牧业有限公司、通津铺镇某养猪场立即进行整改。
从3月31日起,慈利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畜禽养殖污染、天坑溶洞排污等为重点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截至4月2日,全县26个乡镇(街道)已对72家规模化以上养殖场、132家养殖专业户、126个天坑溶洞进行了排查,共发现环境问题26个。其中,22个问题已立行立改,3起已立案,还有1起拟立案调查。对于群众关注的大型养殖企业粪污处理等问题,经过排查暂未发现直排漏排现象。慈利县将通过实时在线监控、粪污处理利用精细化管理等措施,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目前,慈利县正在全域范围内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和防范化解“水土气”重大生态环境风险专项行动。同时,出台了《慈利县生态环境保护“利剑行动”六个一律措施》,并公布了有奖举报电话(0744–3223480),致力于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本文详细介绍了湖南慈利县针对溇水长潭河段水域颜色异常、白色泡沫漂浮、溶洞存污排污等问题的调查处置情况。明确了各问题的成因,如水域颜色异常是藻类过度增殖导致的轻度水华,白色泡沫是浮游生物正常代谢产物等。同时展示了相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整治措施,包括打捞漂浮物、水质监测、排查养殖场等,还开展了全域专项行动,出台措施并公布举报电话,旨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