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东莞市虎门镇,详细介绍了虎门医院旧址、逆水流龟村堡等文物遗存的活化利用情况,以及虎门镇在文体旅融合发展方面的举措和成果,展现了虎门镇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东莞市虎门镇人民南路执信公园内,有一座老建筑正重新绽放光彩。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已不再是曾经的医疗机构。这座有着90多年历史的虎门医院旧址,在活化利用的进程中,摇身一变成为了虎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当地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旧院“重生”传薪火
文物古迹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见证着城市的沧桑巨变。在古镇虎门的历史长河中,虎门医院旧址凭借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虎门人民心中难以磨灭的宝贵记忆。
虎门医院旧址始建于1933年,由著名爱国将领蒋光鼐发起筹建。医院建成之后,始终秉持着重公益、救济贫病者的宗旨,为虎门民众提供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作为医疗机构,救助了大量虎门民众,为乡梓之地带来了福祉。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座老建筑也曾一度面临被遗忘的命运。幸运的是,虎门镇委、镇政府对其进行了精心谋划。在他们的努力下,虎门医院旧址得到了科学的修缮与活化利用。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历史风貌,还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功能。
近年来,在虎门镇委、镇政府的主导下,修缮后的虎门医院旧址被成功活化利用,成为了以志愿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地方文化服务场所——虎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转变意义非凡,不仅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更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随着虎门医院旧址活化利用项目的成功实施,虎门镇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功案例,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变化,不仅让虎门医院旧址重新焕发生机,更成为了虎门镇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充分展现了虎门这座时尚魅力城市的独特风情。
虎门镇在文物活化利用上的创新举措,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推介活动”中,虎门医院旧址活化利用项目成功上榜,成为全省十个入选项目之一。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虎门镇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虎门镇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所做努力的高度认可。
走进逆水流龟村堡,走过其正门护城河上的水泥桥,便能看到村堡正门上方刻着的“聚保闾里”四个大字,以及大门两侧的石刻对联“前蝶岭后龙潭山水钟灵凝秀气,左联峰右虎海云霞蒸蔚焕文章”,这些都凸显着厚重的文化气息。
2016年和2017年,东莞市和虎门镇共同出资900万元,对这座古村堡进行了两次修缮。近年来,虎门依托古村堡,策划举行了各种文旅融合活动。2020年底,在古村堡内又建设了郑师许陈列馆。如今,这处被誉为“二维码”的城堡已成为虎门的一处网红“打卡”地,古堡重新焕发了它的“新春”。
逆水流龟村堡只是虎门镇活化文物利用、焕发历史新光彩的一个缩影。截至2025年,虎门镇共有国保单位三处、省保单位五处、市保单位三处和不可移动文物七处。这些文物遗存见证了虎门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物面临着保护不力、利用不足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虎门镇高度重视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按照轻重缓急、修旧如旧、保护第一的原则,先后对多处文物进行了修缮。
除了虎门医院旧址,虎门镇还对其他文物进行了活化利用。在礼屏公祠,展示家族后人历史信息,成为了弘扬优良家风的好去处;在逆水流龟村堡,建成郑师许陈列馆,增加了村堡的人文厚度与观赏性;在南栅王氏大宗祠,陈列展示王氏源流与名人信息,使其文风蔚然,可读性强;将镇口中正坊街历史建筑打造成为基层文化活动场所,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些文物活化利用的案例,不仅让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更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在政策的引领下,虎门镇文物活化利用和文体旅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文物活化利用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力。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虎门镇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活化利用文物,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更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力。未来,虎门镇将继续深化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探索更多创新模式,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虎门文物遗存众多,在活化利用方面也大有可为。未来,逆水流龟村堡有望打造成为乡村地标、乡村振兴新名片;南栅社区则规划在王氏大宗祠一侧建设一座集村史陈列、图书阅览、粤剧曲艺、艺术培训等于一身的文化综合体。
虎门镇宣教文体旅游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更多虎门文物遗存能够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让虎门的文物遗存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助力虎门文化强镇建设。
虎门镇围绕“虎门销烟”这一历史名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当前,虎门镇以“一标·三地”(国家历史地理地标、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国家历史记忆地、世界旅游目的地)作为总体定位,在林则徐销烟池旧址现有4.8公顷的基础上提质扩容为3.5平方公里,打造虎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沉浸式实景演出等,让游客亲身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一步擦亮“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城市名片。
从硝烟弥漫的炮台遗址,到活力迸发的非遗工坊;从静默伫立的古村堡,到人流如织的文旅街区——虎门镇正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遗产,以创新之举激活历史基因,书写着“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生动答卷。
近年来,虎门镇围绕“七大文化、四张城市文化名片”战略部署,贯彻落实文化强市建设任务,出台文化强镇建设“1 + 6”方案,从思想引领、文明实践、文化体育繁荣、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城市形象传播等方面发力,举全镇之力打好“组合拳”,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赋能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
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是虎门镇文旅融合的又一亮点。这座陈列馆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辉煌历程。陈列馆通过场景化、情景化及信息化的现代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太平手袋厂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自2019年落成启用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成为了见证改革开放历程的重要文化地标。
虎门镇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业遗存、传承疍家文化等措施,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022年以来,虎门镇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文体赛事活动,如粤港澳大湾区集邮展览、虎门时尚文化艺术季、虎门半程马拉松赛、东莞草莓音乐节等。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虎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百年炮台遇见时尚秀场,当非遗技艺碰撞数字科技,虎门镇以“三业融合”擘画发展新蓝图,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奏响城市跃迁强音。虎门镇宣教文体旅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虎门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历史文脉富矿,精铸“可游可感”的文化地标矩阵,让沉睡的文物“活化”讲好时代故事。通过构建“文物保护 + 创意转化 + 场景赋能”的新模式,既守住城市精神根脉,又催生文旅消费新业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澎湃的“文化引擎”。
本文全面介绍了虎门镇在文物活化利用和文体旅融合发展方面的成果。从虎门医院旧址到逆水流龟村堡等文物的活化,再到围绕“虎门销烟”打造旅游区、举办文体赛事等举措,展现了虎门镇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发展。未来,虎门镇将继续深化相关工作,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助力文化强镇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