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南:37载守护洱海,谱写环保传奇 坚守37年,孔海南助力洱海海菜花产业化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的孔海南教授,37年来持续投身洱海保护工作,不仅让洱海重现“水下森林”,还使海菜花重获新生并走上产业化道路,同时他致力于为环保事业留住更多年轻人。

孔海南:37载守护洱海,谱写环保传奇 坚守37年,孔海南助力洱海海菜花产业化之路

当我们俯瞰那苍山,碧绿如洗,洱海上繁花盛开,这般美景令人心驰神往。而这一切,离不开一位白发老人的默默守护,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

孔海南笑着说:“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从1987年他开始研究洱海算起,这份洱海情结已延续了整整37年。

从上海到昆明,飞行距离足足有2000公里。从昆明再到上海交通大学设在洱海边的现场研究站,还得转三趟汽车,整个行程总耗时约19.5个小时。可孔海南往返这条路的次数,比他在上海的家和学校之间往返的次数还要多。

一年之中,他有200多天都待在洱海的这个现场研究站。为了让洱海重现那一汪澄澈的碧水,他从青丝变成了白发。他也曾因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两次晕倒在交大校园和项目现场。这段“老人与海”的故事,深深感动着交大校园里的众多学子。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孔海南,依旧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就在不久前,他再次前往洱海,助力当地解决海菜花产业化之路。他目光坚定地说:“把我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我一辈子不后悔。”讲到这里,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孔海南:37载守护洱海,谱写环保传奇 坚守37年,孔海南助力洱海海菜花产业化之路

70多岁的他,已经持续37年投入到“洱海保护战”中。

在洱海中,生长着一种名为海菜花的娇嫩小白花。由于它只能在三类水以上的水质里存活,所以又被称为“水质试金石”。

1996年,孔海南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首次从日本到洱海考察。他低头向湖深处望去,只见沉水植物从十米以下的湖底一直长到湖面,宛如一片茂密的“水下森林”。他回忆道:“那一次,我就迷上了洱海。”

然而,令他感到遗憾的是,初见洱海时,这里已经看不到海菜花的踪影了。

上世纪90年代末,洱海污染十分严重,方圆十里百里的海菜花消失得一干二净。大片的水下森林因为厚厚的绿藻遮挡了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开始逐渐消逝。当时,中国很多湖泊都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的状态,还发生了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使得湖水水质急剧恶化。这一切,让远在日本的孔海南忧心不已。

2000年3月,年过半百的孔海南毅然放弃了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的优渥待遇,带着装满湖泊治理资料的17箱笔记回到祖国,应聘成为上海交大环境研究院的首位“海归教师”。从年薪40多万元到月薪1900元,他没有丝毫怨言。

2006年,56岁的孔海南接过了国家水专项实施方案、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的重任。他顶着房颤性心脏病的风险,在海拔2000米的高原上,每天行走3万步。为了减少高血压发病几率,他自制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还随身携带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2012年5月,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进行了两次心脏手术。

经过10年的积累、5年的实践、3年的攻坚,孔海南带领团队完成了3万余次水质采样,分析水质指标16万余次,最终让洱海重现了“水下森林”的奇迹。

孔海南:37载守护洱海,谱写环保传奇 坚守37年,孔海南助力洱海海菜花产业化之路

孔海南坚定地说:“我70多岁,37年都在研究洱海,我这辈子就研究洱海了。”他只盼望自己的身体能再坚持得久一点,多为国家做点贡献。

海菜花变“致富花”,鼓起农民钱袋子

时隔30年,海菜花又在洱海上盛开了。回忆起这一幕,孔海南依旧心潮澎湃。他激动地说:“海菜花在湖面盛开,我们数了数,有十几二十颗了。这意味着,洱海恢复了,当时我真的连眼泪都掉出来了。”

随着海菜花重获新生,一个新的想法在孔海南心中萌生:海菜茎叶可食、经济价值高,能不能让它走上全国老百姓的餐桌呢?这一次,团队花了7年时间反复实验,培育出了口感更好的新品种,还实现了鲜蔬保鲜技术。

在他们的努力下,从最初只有孔海南与研究人员在种植海菜花,到如今海菜花人工栽培已普及到3000亩规模。孔海南创造的海菜花治污助农的模式,既净化了3000多亩的水域,更成为洱源百姓的致富金钥匙。

孔海南自豪地说:“现如今,海菜花在本地一斤最高可以卖到20块,而且还以每斤40—50元的价格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地。”今年团队的目标是实现海菜花全年利润5000万元,期待3年后破亿。

为久久为功的环保事业,留住更多年轻人

孔海南反复强调:“湖泊污染容易治理难,治理湖泊需要长达几十年。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久久为功’,单靠一个人,一辈子干不完这件事。”即便退休后,上海交通大学每一年的新生课堂、新进教师讲堂,都能看到孔海南的身影。他期盼着,为洱海保护、湖泊研究留下更多年轻人。

孔海南:37载守护洱海,谱写环保传奇 坚守37年,孔海南助力洱海海菜花产业化之路

孔海南说:“留住人才既需要物质奖励,更需要一种情结。”在70岁生日之际,他捐出了200万元积蓄,联合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此外,在他的团队,还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招25个硕士生在洱海当地上课。十余年来,团队共计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大家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让孔海南深感欣慰的是,他门下的21名博士生均从事环保工作,不少人继续扎根一线。

上海交通大学孔海南教授37年如一日坚守洱海保护工作的事迹。他不仅克服身体疾病,带领团队让洱海重现“水下森林”,还推动海菜花产业化,助力农民增收。同时,他积极为环保事业培养和留住人才,展现了一位环保工作者的坚守、奉献与担当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557.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