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公募密集增资,中小基金规模增长为何乏力?

本文聚焦近期国新国证基金、新华基金等多家公募的增资现象,分析增资主体多为中小公募,虽有多次增资但基金管理规模未见明显增长,指出中小公募缺乏差异化竞争能力、外资公募发展路径不畅等问题。

近期,公募基金行业掀起了新一轮增资潮,国新国证基金、新华基金、红土创新基金、弘毅远方基金、联博基金等多家公募纷纷进行增资。

从具体情况来看,国新国证基金在3月21日发布公告,经证监会许可核准,国新资本有限公司成为其主要股东。国新资本认购新增2.1亿元出资(占注册资本金比例51.22%)后,国新国证基金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加至4.1亿元,股东扩展为两位,即国新资本和国新证券,持股比例分别为51.22%和48.78%。

这一增资现象只是开年以来新一轮公募增资的一个典型例子。本轮增资潮中,涉及的公募类型多样,既有老公募,也有次新公募和外资公募。

数据显示,3月10日新华基金注册资本发生变更,从2.18亿元增至6.28亿元,截至3月21日,旗下基金公告已更新公司注册资本数据。今年3月初,苏州银行公告旗下成立于2023年初的苏新基金拟采取现有股东同比例现金增资方式,增资金额为1.5亿元。其中,苏州银行拟出资8400万元,出资比例为56%;凯德基金出资额为3600万元,出资比例为24%;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出资额为3000万元,出资比例为20%。外资公募方面,联博基金3月18日公告,其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5亿元,增资后联博香港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不变。

此外,今年以来弘毅远方、红土创新基金等公募也有增资举动。弘毅远方基金3月中旬公告,股东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增加出资3000万元,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由3.5亿元增加至3.8亿元,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仍为100%。1月初红土创新基金公告,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向该基金增加注册资本金1.5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为5.5亿元,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仍为100%。

然而,和过往增资潮类似,参与本轮增资的大多是中小公募。这些公募股东背景各不相同,但普遍管理规模较小。而且,从长期来看,个别公司多次增资后,基金管理规模并没有明显增长。

以弘毅远方基金为例,自2018年成立至今,已经历6轮增资。公司最初成立时资本金为1亿元,成立当年首次增资至1.7亿元,2020年和2021年又进行两轮增资,注册资本增加到2.5亿元。2023年迎来第四次增资,注册资金由2.5亿元增加至3.1亿元,2024年第五次增资后,注册资本增至3.5亿元,今年3月进行了第六次增资。但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2024年底,弘毅远方基金管理的公募规模仅5.6亿元,在全市场公募机构中排名180名。

联博基金同样经历多次增资,本次增加的2亿元注册资本,是其2021年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增资。2023年10月首次增资时,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2亿元,2024年5月增至3亿元,此次增资后已达5亿元。实际上,外资公募多次增资并非个例,富达基金今年2月宣布将注册资本从1.6亿美元增至1.82亿美元,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累计进行五轮增资。截至2024年底的最新一轮增资,路博迈基金完成了近年来股东的第4次增资,贝莱德基金曾于2024年7月宣布增资,是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增资。

但从基金规模增长来看,外资公募也没有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路博迈的管理规模为164.08亿元,排名125位;贝莱德基金和富达基金的管理规模分别为100多亿元和68.27亿元,排名在130名之外,联博基金的管理规模甚至只有1.6亿元。

晨星(中国)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分析,基金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通常有两种情况:经营状况良好的基金公司,增资可能更多用于扩大经营,如扩充投研团队和产品线;财务有压力的基金公司,增资主要是补充资本实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从实际情况看,一些中小公募获增资后经营并未有效提升,长期以来管理规模难以扩大。这些中小公募长期依靠股东“输血”存活,由于自身“造血”能力不强,陷入了发展困境。

华南一家公募的资深中高层人士分析,一些中小公募长期“长不大”并非不努力,而是缺乏差异化竞争能力。像新华基金这类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募,早期牌照壁垒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因股东变更、管理层不稳定等内部原因,错过了发展时机。在公募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情况下,即便奋起直追,成长也困难重重。

对于外资公募的发展,沪上一家公募人士表示,近年来不少中外合资公募转为外商独资公募,但整体上外资公募仍未找到顺畅的发展路径。除摩根基金等少数公募外,大部分外资公募管理规模偏小,早期的“水土不服”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外资公募虽采用‘本土化’团队,但外资股东的经营理念可能难以适应中国本土市场情况。发展早期外资公募有优越感,但经过多年发展,意识到中国市场独特性后,做出改变依然很难。”该人士称。

近期多家公募出现增资现象,形成新一轮增资潮,参与主体多为中小公募。然而,这些中小公募多次增资后管理规模未见明显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差异化竞争能力,长期依靠股东“输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外资公募也面临发展路径不顺畅、“水土不服”等问题,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背景下,中小公募和外资公募想要实现良好发展困难重重。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543.html

(0)
SorrowfulSorrow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