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美国科技巨头如特斯拉、英伟达等大力开发人形机器人的情况,同时指出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该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文中对比了中美在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专利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中国企业凭借规模经济、制造能力等优势,有望在这一新兴领域复制电动汽车行业的成功。
据相关消息,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于3月28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美国科技巨头正大举押注人形机器人,但分析人士称中国已处于领先地位》的文章,作者为迪伦·巴茨,下面为您全文摘编。
当下,美国的科技巨头们如特斯拉、英伟达等正积极投身于人形机器人的开发热潮中。这些企业不断强调人形机器人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仿佛看到了这片新兴领域潜藏的巨大价值。然而,分析人士却发出了警告,他们认为美国科技巨头在这场竞争中已经面临着输给中国的风险。
如今,投资者对机器人领域的热情日益高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像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这样的科技行业领军人物,越来越频繁地提及这一领域。本月早些时候,黄仁勋宣布了一系列用于人形机器人开发的新技术组合,他宣称这将开启“通用机器人时代”,这一言论无疑进一步点燃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
在机器人制造方面,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项目“擎天柱”似乎在美国国内处于领先位置。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宣布,计划在今年生产约5000台“擎天柱”。马斯克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或许能让特斯拉在尚未进入大众市场的美国竞争对手面前占据一定的先机。
不过,马斯克面临的激烈竞争并非来自美国国内的同行,而是来自一个熟悉的对手——中国。随着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特斯拉,并且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产品,专家们预测,类似的情况可能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重演。
美国半导体研究咨询公司分析师雷克·克努特森表示:“中国有潜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复制电动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影响。而且,这一次的颠覆性影响可能远远超出单一行业,甚至可能会改变劳动力本身。”
摩根士丹利在2月份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根据不同的配置和下游应用需求,目前每台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可能在1万美元到30万美元之间。但克努特森认为,由于规模经济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企业在价格方面已经胜过了美国竞争对手。
例如,宇树科技去年5月发布了消费级的G1人形机器人,起价为1.6万美元。相比之下,摩根士丹利估计,特斯拉的“擎天柱”Gen2人形机器人的销售成本可能在2万美元左右,但这需要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缩短研发周期,并使用性价比高的中国零部件。
今年1月,宇树科技在机器人领域引发了轰动。当时,该公司的16台表现优秀的H1人形机器人与一群人类舞者共同庆祝农历新年,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上的成果。
有迹象显示,中国在机器人方面的进步远不止于此。摩根士丹利2月份的研究报告发现,在过去五年里,中国在与“人形机器人”有关的专利申请数量方面领先世界,拥有5688项专利,而美国只有1483项。
除了宇树科技,像小米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及比亚迪、奇瑞和小鹏等电动汽车制造企业也纷纷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摩根士丹利的报告称:“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继续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初创企业正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当地应用的机会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
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大中华区汽车行业和工业主管李明勋表示,中国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一个重要产业,因为它们有可能缓解即将到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他还指出,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广泛采用,其零部件成本下降将会“非常迅速”,而且中国大约掌握着70%的零部件供应链。
本文详细阐述了美国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积极投入,同时着重强调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从制造成本、专利数量、企业布局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了中国企业在规模经济、制造能力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表明中国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复制电动汽车行业的成功,对未来经济和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9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