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群培谈〈五十七公里〉:从角色感悟人生纯粹之道

本文围绕微电影《五十七公里》主角洛桑群培展开,介绍了影片讲述的故事,影片的版权授权情况,同时深入挖掘洛桑群培对角色的感悟、他的演艺经历、创作灵感来源以及他对演艺事业的态度和理念。

在电影的世界里,每一个镜头都可能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在微电影《五十七公里》的拍摄现场,当摄影机的红灯亮起,67岁的洛桑群培站在了镜头前。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面对镜头从容不迫地说着台词,每一个举手投足之间都充满了戏味,仿佛将人们带入了那个充满艰辛与奋斗的时代。

这部微电影《五十七公里》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讲述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公社书记陶振华带领当地干部和牧民,仅凭借着双手,历经长达五年的时间、克服千辛万苦,最终修通了57公里公路的故事。而洛桑群培在片中饰演的是参与修路的公社医生“边巴”(老年)一角。

近日,还有一则与影片相关的暖心消息。微电影《五十七公里》无障碍电影版权授权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影片出品方中国新闻社青海分社做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举动,他们无偿授权中国盲文出版社制作该影片的无障碍版本,其目的就是为残障人士提供文化服务,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这部影片的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洛桑群培近日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不仅讲述了影片幕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还回顾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光影人生。

洛桑群培谈〈五十七公里〉:从角色感悟人生纯粹之道

资料图为洛桑群培(左二)在微电影《五十七公里》片场。 马铭言摄

谈及对角色的感受,洛桑群培表示“剧本让我很有共鸣”。原来,他儿时生活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乡村,亲身目睹过长辈们“用尽各种土办法、一米一米艰难往前”开挖水渠的艰辛过程。他回忆道:“当时,我们村的水渠长36公里,老乡们在开挖过程中遭遇过危险,甚至有人为此牺牲。”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在演“边巴”这个角色的时候,就好像回到了小时候的村子,和村民们亲切地交谈,一切的感受和表达都是基于本能。

在影片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老年“边巴”站在带领牧民修路的“陶书记”铜像前献哈达。洛桑群培回忆起拍摄这一幕时的情景,仍激动不已:“我在开拍前眼泪就开始流,声音带着哭腔,导演讲戏时我都说不出话,身子扭到一边,那种感受很强烈,控制不住。”可见他对角色的投入之深。

近些年,洛桑群培多次与藏族导演合作,他参演的作品也多次斩获国内外知名电影奖项。随着“藏语电影新浪潮”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更多的作品受到了中国乃至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洛桑群培感慨地说:“我们西藏年轻的创作团队有很多外出交流、直面观众的机会,赶上了好时光。”

尽管年近古稀,但洛桑群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坚持从充满烟火气的日常中寻找灵感和素材。他说:“我喜欢早上去逛逛市场,喝甜茶、吃藏面,很多人见我都会喊‘贡觉老爷来了’,这是我在电视剧《拉萨往事》里的角色,大家通过角色记住我,让我更加有责任心。”

洛桑群培谈〈五十七公里〉:从角色感悟人生纯粹之道

资料图为洛桑群培(站,左)在微电影《五十七公里》片场。 马铭言摄

回顾自己的演艺生涯,洛桑群培说道:“我年轻时性格很内向、害羞,想当军人,没想到阴差阳错去了上海戏剧学院。”而如今,他觉得当演员“很满足、有价值感”。他认为“角色是观众的桥梁,也是我的桥梁,经历了很多种人生,我把它们分享给别人,也丰富了自己”。

在镜头之外,洛桑群培不善言辞,为人耿直质朴。他喜欢“多跟年轻人待着”,欣赏简单率真的表达。常有后辈演员向他“取经”,他总是打趣说“其实没啥”。他觉得自己“想法少,有什么做什么。机会把我带向哪儿、怎么抓住它,好像都没考虑过”。但他也深知,被“幸运”光顾意味着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每次都是从‘零’开始钻研剧本,学习相关知识,观察其他演员,慢慢去揣摩、想象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反复、不停地练习,才能不让观众失望。”

最后,洛桑群培表达了自己对做事的态度:“做事应该像《五十七公里》里那群修路的‘愚公’一样纯粹。心里只留一个念头,不停往前赶,相信每个选择都是最好的。”

微电影《五十七公里》主角洛桑群培展开,介绍了影片内容及版权授权情况,着重讲述了洛桑群培对角色的深刻感悟,他从自身经历出发,将情感融入表演。同时回顾了他的演艺生涯,展现了他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以及纯粹做事的态度。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266.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