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行花街”这一春节习俗的历史,包括它的起源、发展,从晚清到民国时期花市的不同形态等内容。
“行花街”是广州人春节前特别是除夕规模最大且气氛最热烈的习俗。然而,这个习俗的历史并不古老,它与迎春花市一同诞生于晚清光绪年间,距今还不到二百年。在清代文献的记录中,明代的花市有“粤中四市”,其中广州花市位居首位,主要有花埭的大策花圩(市)和城门口花市。大策花圩属于常年性的花卉批发市场(这里的“圩”在南方部分地区是对在固定地方定期举行贸易活动的市集的称呼,等同于“墟”);城门口花市位于新城和老城近江边的7个城门口,当时“所卖止素馨,无别花”(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这两个花市都是普通花市,与后来的迎春花市关联不大,并且城门口花市仅售卖素馨花,而素馨花并非年宵花。迎春花市的源头是清末的藩署前花市。首先,它位于城内,不受城门开关的影响(城门夜晚是关闭的),并且城中心相较于城门口,更便于城内居民游览;其次,藩署前方岳坊(也叫“承宣坊”)附近是一片空地,其面积比城门口的瓮城大很多,能够容纳更多的档摊和游客。由于不受街闸的限制,还衍生出夜市,“至彻旦云”,“游人如蚁”。提及藩署前花市的文献有梁鼎芬编纂的《番禺县续志》、潘贞敏的《佩斋诗钞·花市歌小序》、朱次琦的《消夏杂咏》等;再者,它是常年性的百花市场,包含年宵花,这为年宵花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西关夕花市是封闭马路举行的,除了在店铺里售卖,还能在马路两侧的行人路上搭棚摆摊,游客在马路上往来,这和当时的永汉北路花市有所不同。虽然开马路后,永汉路成为全市最宽马路之一,花市规模也得到发展,但因其地处市中心,交通必须得到保证,所以不能封闭马路,花市也不能延伸到马路上,只能在骑楼下举办。民国除夕花市呈现三大片分布:河北的位于如今的荔湾、越秀一带,还有河南。其中,在如今荔湾的是西关花市,以桨栏路为中心,涵盖光复南路、十七甫、十八甫、长乐路、拱日东路(抗战胜利后改名抗日东路,如今的和平东路)、兴隆路、西荣路、十三行街等,花市区北起太平桥,南至十三行路,构成一个“L”型,也被称为“曲尺型”。此外,1937年的报纸还报道过西堤二马路有花市。在如今越秀区的花市以永汉路为龙头,衍生出禺山路、惠福东路、西湖路、文德路等多个花市。在如今河南花市位于海幢公园和洪德路,根据当年报纸报道是在南华中路和大基头,河南花市在南华中路漱珠桥脚海幢公园一带,而且档口不少于二百个。此时,参与行花街的人数众多,都是自发前往的,这已经成为一种大型活动,行花街也成为一种年俗。
本文总结了广州“行花街”习俗的历史渊源,从明代花市的情况说起,详细阐述了迎春花市的源头以及民国时期花市的分布格局等,展示了这一习俗从晚清到民国的发展演变过程。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