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在海内外“出差”的现象。介绍了赤峰市文博单位的红山文化文物参与各类展览,与游客进行跨时空“对话”,同时阐述了红山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此外,还提及了文物“出差”面临的难题以及文物数字化“替身”解决难题的方式,展现了红山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新方式。
最近这两个月,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文博单位的红山文化时期文物可是相当忙碌,就像一群“出差达人”。其中,玉蚕、整身陶塑人像等文物,正在北京举办的《妙手活千秋——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经典成就展》上,作为中华文明源头的亲历者,和游客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玉蚕所属的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别看它只是一家县级博物馆,却“深藏不露”。这里珍藏着多件出土于那日斯台文化遗址的玉器,几乎涵盖了红山文化鼎盛时期的所有种类和器形。馆长商原驰说起这些馆藏时,那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这儿明星文物可不少,经常‘出差’的也有很多呢。”
红山文化,因最早在赤峰市红山被发现而得名。它可是中国古代北方新石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在红山文化中,玉文化和龙文化开创了中华民族“尚玉”“崇龙”文化的先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李新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整个中华文明构建过程中,红山人创造的信仰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山文化应是当时社会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代表之一。”
目前,在赤峰市境内已经发现了700多处红山文化遗址,并且出土了大量文物。记者走访当地多家博物馆后发现,近年来,不少红山文化时期的文物以各种方式到海内外各地“出差”。
2024年6月,巴林右旗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协助红山文物展出布展。 (巴林右旗博物馆 供图)
巴林右旗博物馆和中国考古博物馆可是“老交情”了。在2024年的《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中,该馆的猪首玉龙、碧玉龙等珍贵红山文物都去参展了。
赤峰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现藏红山文化时期文物达713件(组)。就拿这里的馆藏珍品双联玉璧来说,这件造型独特的文物,几乎每年都有“出差”任务,时间短的话有3个月,长的能达到半年。要是文物“出差”时间比较长,博物院还会安排工作人员去“探班”。
赤峰博物院院长陶建英介绍,该博物院不仅会出借文物,在自己办展或者联合办展的时候,也会向其他博物馆发出文物“出差”的邀请。
2024年12月29日至2025年3月28日,由张家口市博物馆主办的《文明曙光——红山文化展览》中,赤峰博物院有21件(套)珍贵文物“出差”;更早之前,赤峰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玉·见——红山·良渚玉文化展》中,赤峰博物院43件(套)珍贵文物也前往参展。
不过,文物“出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所有文物都适合外借。随着科技手段在文博领域的普及,文物数字化“替身”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上海进博会内蒙古常设馆中,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的北疆文化资源库常年对外展示。兴隆洼遗址出土文物玉蝉、翁牛特旗发现的C形黄玉龙等,通过三维在线渲染、高清触点展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360°无死角展示,观众通过手机就能和文物“交流”。
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重点实验室负责为这些文物实现数字化展示。实验室负责人董杰介绍,红山文化数字化成果以北疆文化资源库的形式走出国门,在瑞典、美国、巴西、德国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
董杰说:“这是一种探索、传承、创新与文创结合后衍生出的新方式。”
本文围绕红山文化时期文物“出差”这一现象展开,介绍了赤峰市相关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参与国内外展览的情况,强调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指出了文物外借面临的困难以及文物数字化解决难题的途径,展现了红山文化在传承和交流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方式。
原创文章,作者:Daniel Adel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