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百度副总裁谢广军13岁女儿在社交平台直播中“开盒”素人这一事件展开,详细阐述了事件脉络、公众疑虑,指出背后存在的技术漏洞,并对网络暴力治理提出多方面建议。
近日,一起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百度副总裁谢广军13岁女儿在社交平台直播中“开盒”素人的事件,经过网络的传播与发酵,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在这几天里,当事各方纷纷发声表态,即便在3月19日百度官方亲自下场回应之后,喧嚣的舆论场依旧未能平静,反而激起了新一波的讨论热潮。
事件脉络
所谓“开盒”,是一种极其恶劣的行为,指的是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将他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住址等隐私信息搜集并曝光出来,进而引导网民对被“开盒”者进行网络暴力攻击。
3月12日,一名孕妇网友仅仅因为在网上对某韩国明星的行程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就引发了该明星粉丝的强烈不满。这些粉丝多人联合起来,曝光了孕妇的个人信息,甚至连孕妇的丈夫也遭到了无端的攻击和辱骂。此事件被曝光后,瞬间引发了广大网友的愤怒。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微博账号@你的眼眸是世界上最小的湖泊(以下简称“眼眸”)也参与了此次网暴。虽然“眼眸”没有直接对孕妇本人进行“开盒”,但却对一名帮孕妇说话的路人实施了“开盒”行为。还有网友称,“眼眸”在2024年以来多次对其他网友进行“开盒”,曝光他人的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工作单位等重要信息。
3月16日,有网友爆料称“眼眸”疑似是百度副总裁谢广军的13岁女儿。次日,媒体发布了谢广军朋友圈致歉信息的截图,这一截图证实了网友的猜测,涉事账号“眼眸”确实为谢广军13岁女儿所持有。
谢广军在致歉中表示,自己作为父亲,没能及时察觉女儿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也没有及时教会女儿尊重和保护他人以及自己的隐私,对此他深感愧疚,并向所有受到影响的朋友郑重道歉。然而,谢广军的道歉并没有得到网友们的支持和理解,反而因其百度副总裁的身份遭受了网友的质疑。有网友怀疑,谢广军女儿所公布的信息来源可能与其父亲在百度公司的高管身份有关。百度公司也因此陷入了舆论漩涡,公众质疑其存在高管家风问题以及对员工行为的监管漏洞。
3月17日,百度安全负责人陈洋在公司内网发布说明,称在接到举报后,已经迅速展开调查并完成取证工作。调查结果显示,“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的数据并非从百度泄露。3月19日,百度通过官方公众号进一步声明,强调事件相关信息并非来源于百度,百度内部对数据实行了匿名化、假名化处理,数据存储和管理也实行了严格的隔离和权限分离,任何职级的员工及高管都没有权限触碰用户数据。
尽管百度方面给出了相关回应,但网友们的疑虑并未因此打消,关于企业责任、隐私保护与网络暴力管控的探讨反而愈演愈烈。
公众疑虑
3月19日,百度针对“副总裁女儿开盒”事件发布官方声明。声明中,百度坚决谴责了这种窃取和公开他人隐私的网络暴力行为,并强调公司内部数据管理严格遵循匿名化、权限隔离等安全措施。同时,百度表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以追究造谣者的责任。声明还称,百度安全部门反复调取了相关日志,并查验了当事人的权限,结果表明开盒信息并非源自百度,而是来自海外的社工库——一个通过非法手段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的数据库。
然而,无论是谢广军在朋友圈中的道歉,还是百度试图通过声明划清公司与事件的关联,都难以真正让网友信服。一方面,谢广军在事件发酵后选择在微信朋友圈发布道歉声明,声明全文7次提及“女儿”,却未直接提及受害者,仅以“受影响的朋友”模糊代指。而且,他强调“13岁的女儿”,试图用年纪小来解释错误,却对关键问题避而不谈,这种道歉方式被舆论视为逃避公众监督、缺乏诚意。另一方面,百度连续两年因副总裁卷入隐私争议(2024年璩静事件、2025年谢广军事件),叠加创始人李彦宏“用隐私换便利”的争议言论被重提,公众对百度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都表达出明显的不满和不信任。
两大漏洞
“开盒”行为之所以泛滥成灾,背后依托着两大技术漏洞。其一,“社工库”等黑产数据池的存在,这些数据池整合了历年泄露的个人信息,只需花费几十元就能批量获取身份证号、住址等核心隐私信息。其二,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匿名账号、加密群组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即便事后删除相关信息,也很难追溯责任。
百度强调“涉事隐私数据来自海外非法社工库”,这一细节却反向揭示了网络黑产的猖獗。有网友据此质疑,为何未成年人能够轻易获取此类数据,而平台监管与法律追责为何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谢广军女儿的事件虽然属于个人行为,但由于“百度副总裁”这一身份标签,被无限放大。尽管百度声称数据泄露与内部无关,但公众依然质疑高管亲属可能利用职务便利获取信息特权,这加剧了公众对企业数据安全的不信任。网友们普遍担忧个人信息安全,纷纷呼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说到底,这一事件反映出公众对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缺乏有效保护的深深担忧。有观点认为,此次事件背后是技术漏洞与平台纵容,使得隐私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有网友发出疑问:“我们的信息是怎么到海外社工库的?”“13岁的孩子都能在网上随意‘开盒’别人,我们的隐私还要‘裸奔’多久?”“归根结底是我们的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连用户的个人信息都随便泄露,请问我们还能信任谁?”
双重拷问
“开盒”行为早就被定性为“网络暴力”的一种,它不仅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更可能对当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甚至涉嫌违法犯罪。尽管人人都对“开盒”行为表示谴责,但互联网上的“开盒”行为近年来却屡禁不绝。
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开展了“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络厕所”“开盒挂人”等7方面行为,从严处置违规平台和账号,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有力震慑,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然而,要想彻底禁绝网络“开盒”行为并非易事。此番“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事件折射出数据安全、企业责任与网络暴力之间的复杂纠葛。
随着时间的推移,“副总裁女儿开盒”事件引发的争议或许会逐渐平息,但公众信任的重建无疑需要更长期、更有效的行动。从技术到制度,从家庭到社会,唯有多方共治,才能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守护数字时代的隐私底线。在网络平台层面,不只是要将高管家庭教育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范畴,避免私人行为冲击品牌形象,更需要切实担起责任,建立更透明的数据安全机制,重塑平台的社会公信力;在政策法律层面,需要针对互联网上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现象,不断完善针对“开盒”等网络暴力的立法,明确平台责任与追责链条,加大对非法数据交易产业链的打击力度;在社会层面,同样需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尤其针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教育,强调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与涉嫌违法犯罪的网络行为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
本文围绕百度副总裁女儿“开盒”素人事件展开,详细介绍了事件经过、公众质疑,指出背后存在的技术漏洞以及网络暴力的危害。强调解决网络暴力、保护个人隐私需要网络平台、政策法律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进行长期有效的治理。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