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春笋展开,先介绍春天春笋大量上市,是时令美食,但并非所有春笋都能食用。接着详细阐述了4种不能买、不能吃的春笋及其危害,最后提及挑选优质春笋的方法,并引发读者对挑选春笋科学依据的思考。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笋也开始大量上市。春笋作为一道鲜嫩的时令美食,深受大家喜爱,饭桌上自然少不了它的身影。
很多人看到市场里堆积如山的春笋,就会忍不住买上一大袋,打算回家做炒春笋、春笋炖肉、竹笋汤等美食,好好解解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春笋都能吃,有些春笋不仅口感差,甚至可能对健康有害。
不少人买春笋时,根本没留意细节,结果挑回家的春笋,要么煮不烂,要么嚼不动。更糟糕的是,吃完后胃里各种不舒服,甚至有人拉了一整天肚子。医生提醒,碰到以下4种春笋,最好别买、别吃,不然吃进去的可能不是美味,而是健康隐患。
老笋:纤维粗硬,草酸含量高
有些春笋,看着个头大,外表光鲜,可一掰开,里面的纤维又粗又硬,甚至根本嚼不动。这种春笋多半是“老笋”,也就是长得过头的竹笋。春笋最嫩的时候,通常是刚破土不久的阶段。一旦长得过长,竹笋内部的纤维就会变粗,水分减少,变得又柴又硬。很多人买回去,想着多煮一会儿,结果发现怎么炖都炖不烂,吃起来又塞牙又硌嗓子。
更麻烦的是,老春笋的草酸含量比嫩笋高得多。研究发现,老春笋中的草酸含量可能是嫩笋的3 - 5倍。如果长期食用,草酸会和体内的钙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草酸钙,增加肾结石的概率。特别是本身肾功能不好、尿酸高的人,老春笋绝对不能碰,不然可能吃出一身病。
变质笋:可能含强致癌物
有些春笋,表面看着没什么问题,可扒开外壳一看,里面的笋肉上有黑斑,甚至有发霉的迹象。这种春笋多半是“变质笋”,是存放时间太长,或者运输过程中受潮发霉导致的。许多人认为,将黑斑削去后,剩余部分应可食用。然而,实际上发霉的春笋或许含有黄曲霉毒素,此乃一类强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其毒性强度是砒霜的68倍,持续摄入会增加罹患肝癌的可能性。实验研究显示,人体若长期微量摄入黄曲霉毒素,肝细胞或许会遭受不可逆的损害,乃至引发肝硬化、肝癌。更麻烦的是,黄曲霉毒素耐高温,普通的烹饪方式根本不能破坏它。所以一旦发现春笋有发霉、变黑的情况,千万别抱侥幸心理,直接扔掉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野生苦笋:刺激肠胃,影响神经
有些春笋,个头小小的,颜色也偏黄,看着不像普通的竹笋,这种可能是“野生苦笋”。苦笋虽然也是一种竹笋,但它的苦味来源于生物碱和苷类物质,这些物质对肠胃有较强的刺激性,吃多了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甚至腹泻。
有些人以为,苦笋只是味道苦,吃起来可能更有风味,但事实上,苦笋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头晕、血压波动。医学报告曾经记录过,一些人吃了大量苦笋后,出现头昏眼花、心跳加快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苦笋中的生物碱影响了人体的神经传导。更重要的是,有些未经处理的苦笋,可能含有天然毒素,长期食用对肝脏和肾脏都有潜在危害。
药水泡过的春笋:化学残留危害大
市场上有些春笋,看起来特别鲜嫩,颜色也比普通笋更白,甚至摸起来手感特别光滑,这种要小心,可能是“药水泡过的春笋”。有些商家为了让春笋卖相更好,会用化学药水浸泡,比如硫磺熏蒸或漂白剂处理,让春笋的颜色看起来更白嫩。这种经过化学处理的春笋,吃多了对身体可能会有危害。
硫磺熏蒸会导致二氧化硫残留,长期摄入可能会刺激呼吸道,增加气管炎、哮喘的风险,特别是本身对二氧化硫敏感的人,吃这种处理过的春笋,很可能会出现喉咙发痒、咳嗽的情况。更严重的是,有些商家可能使用违规的漂白剂,比如工业级双氧水,这种化学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慢性损害。
买春笋的时候,最好选择那种外皮呈淡黄色或浅褐色,笋肉色泽自然,带有泥土香气的,这种才是正常的新鲜春笋。如果发现春笋的颜色过白,表面异常光滑,没有一点泥土残留,甚至有种刺鼻的味道,就要特别小心,很可能是经过化学处理的。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春笋有这么多种不能买的,那到底什么样的春笋才是最好的?其实,真正优质的春笋,挑选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那就是“闻一闻,按一按”。那么,为什么光看外观还不够,一定要用手按一下,甚至闻一闻它的味道?这个挑选春笋的方法,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春天春笋上市,但并非所有春笋都适宜食用。详细说明了老笋、变质笋、野生苦笋和药水泡过的春笋这4种不能吃的春笋及其危害,还给出了挑选优质春笋的简单方法。提醒大家在食用春笋时要谨慎挑选,确保健康饮食。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