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崛起,各方助力精品化之路 微短剧:从“微”到“精”的华丽转身

2025上海微短剧大会的相关情况,阐述了微短剧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分析了其从“微”到“精”的转型趋势,讲述了演员在微短剧领域的追梦故事,还说明了政府和企业对微短剧精品化的扶持举措。

3月20日,备受瞩目的2025上海微短剧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盛大举办。此次大会日程丰富多样,涵盖了政策发布、高峰论坛、圆桌对话和品质盛典等重要环节。在大会上,微短剧行业的众多从业者齐聚一堂,分享了他们对于行业发展的最新思考,而“精品化”无疑成为了其中的高频热词。

近年来,微短剧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在影视行业中快速崛起,成为了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根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高达505亿元,这一惊人的数字甚至超越了去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成绩。在用户规模方面,超半数网民都成为了短剧的忠实用户。过去的数年里,微短剧凭借其快节奏叙事、高浓度情绪和碎片化传播的独特特性,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成为了注意力经济时代下最受欢迎的指尖新宠。

身处微短剧蓬勃发展的浪潮之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制作方,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员,都深刻感受到了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强劲动力。与此同时,大家也清醒地意识到,微短剧行业如今已经来到了转型升级与价值重塑的关键新起点。

短剧,从“微”到“精”的转型

回顾过去一年微短剧领域的爆款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作品都是凭借卓越的品质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通过微短剧这一形式反映社会百态,在家庭、情感、都市等题材中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微聚东方·2025微短剧品质盛典》上,众多精品微短剧获得了嘉奖。《夫妻的春节》《柒两人生》《大过年的》荣获“全媒体融合传播品质剧作”;《桃花马上请长缨》《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我在大宋开酒吧》《引她入室》等则获得了“特别品质推荐剧作”。这些作品在创意、立意和制作等方面都为整个行业树立了优秀的标杆。

微短剧崛起,各方助力精品化之路 微短剧:从“微”到“精”的华丽转身

今年以来,微短剧市场更是涌现出了多部兼具流量和质量的爆款作品。例如,以上世纪80年代四川洪灾为背景的《家里家外》,上线仅仅3天播放量就突破了10亿,其制作水准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抖音精品短剧负责人钱立立表示,短剧如果能够在捕捉当下社会情绪和集体期待的同时,承载经典的故事价值,就具备了长期消费和复看的可能性。他还举例说,《家里家外》就如同短剧版的《小巷人家》,人设更加丰满,有了更多细腻的生活表达,观众能够和人物产生更深的情感连接。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分享了短剧用户在娱乐需求、内容需求以及价值期待上呈现出的新趋势。以短剧消费的主力军年轻用户为例,他们更愿意尝试新的内容形态,认可故事和情绪作为娱乐消费的核心吸引力。他们既喜欢沉浸在那些提供鼓励和陪伴的小确幸故事中,也热衷于解压和热血的逆袭爽文。此外,年轻用户的价值主张开始趋于重视当下,更关注多元的自我感受,期待在丰富的主角人设里投射自我价值,在不同的情感关系里寻找情感寄托。

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傅斌星以传统影视公司从业者的视角,分享了他对于微短剧行业的观察。他认为,过去一部经典长剧的影响力可能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如今的微短剧即便爆红,也往往只存在于算法推流的窗口期,极少有作品能够真正成为全民的文化记忆。要突破流量泡沫的困境,微短剧必须实现从消费产品到精品作品的转变,要用匠心制作、扎实剧本、深刻表达去构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指出,“微短剧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大趋势,不断走向成熟的艺术形态也是不争的事实。”从业者要看到市场、资本、商业等背后的艺术逻辑,“谁抢先一步按照艺术逻辑布局,谁可能就是最后的赢家”。

表演不分“长短”,他们在短剧追梦

微短剧不仅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能,也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微短剧的演员队伍中,不少人并非科班出身,但他们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在小屏幕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演员申浩男入行两年,主演的短剧已经达到了108部。他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曾经有过8天拍200集的经历。随着微短剧行业逐渐走向规范化、精品化,目前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细细打磨角色。演员张集骏在成为演员之前,曾有过派发传单、当服务员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那些日子都成为了自己做演员的宝贵体验。

令人惊喜的是,不少老年人也成为了微短剧的主角。今年73岁的袁吉衣退休前是一名工程师,出演过100多部微短剧。在品质盛典上,袁吉衣激动地表示,短剧给了他追梦的动力,“我们年轻时候,也都有演员梦。现在这个梦实现了,我们也是明星”。

许多外籍演员也加入了中国微短剧的拍摄队伍。埃米尔·扎格鲁尔来中国已经13年了,他因参演《万里归途》与中国观众结缘。埃米尔13岁时看了成龙的电影就对中国充满了向往,在埃及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后申请了中国的大学。一次去横店旅游时,他被导演看中,从此开始了拍戏生涯。如今,他已经参演了一系列宣传中国自然风光、展现当代中国风貌的微短剧。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知名影视演员也开始投身于微短剧的拍摄,这无疑助力提升了微短剧表演层面的品质。何赛飞最近拍摄的短剧作品《龙凤又呈祥》融入了非遗汉绣元素,她觉得自己无意中赶上了潮流。她认为,对演员来说,没有微短剧或者长剧之分,都是创作人物。微短剧与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是当下生活所需要的,而且这种方式可以更快更多走进千家万户,甚至全世界。利用这个平台,这样的一种艺术载体可以让更多中国人的好故事,特别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向全世界传播,何乐而不为。

李若彤监制和主演的短剧《午后玫瑰》在东方卫视“ 品质东方微剧场 ”播出期间,收视率力压同时段电视剧。李若彤表示,自己虽入行35年,但在微短剧赛道是新人,“这次尝试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动力,我才59岁,正是闯的年龄,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演过超百部影视剧的倪虹洁首次主演和监制的微短剧《夫妻的春节》在春节播出期间创造了超5亿的播放量。倪虹洁觉得,《夫妻的春节》的成功让她越发知道,要对行业保持谦卑、热情和好奇。

从政策到资金,微短剧扶持加码

微短剧的精品化离不开政府、企业等多方的支持。去年以来,上海实施了多项政策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今年,上海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产业迈上新台阶。

2025上海微短剧大会上发布的《2024 - 2025上海微短剧发展白皮书》显示,上海微短剧行业产值平稳上升,达到了70亿元左右。去年,上海出品微短剧近2000部,上海微短剧平台共上新微短剧约3万部。上海制作的多部作品涵盖了都市情感、古装奇幻、悬疑穿越等多样化题材,比如《少爷和我》聚焦现代职场生态、《授她以柄》以女性成长为主线、《大妈的世界贺岁篇》聚焦银发经济。

在微短剧领域,上海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微短剧产业促进举措和扶持计划,并提出了3年打造300部精品微短剧的目标。今年,上海将继续统筹设立约5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对质量精优的入选项目加大支持力度,为入选的每个项目提供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资金扶持,并提供创作辅导、流量扶持、评奖评优、文艺评论、宣传推广等政策扶持。大会上,启动了“拍在上海”上海微短剧摄制“一站式服务”联盟;发布了中国首个微短剧融合传播指数“品质东方——微短剧融合传播品质指数”。

微短剧崛起,各方助力精品化之路 微短剧:从“微”到“精”的华丽转身

上海各文化企业也在积极推动微短剧创作与产业发展。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党委副书记、副台长、总裁宋炯明在分享中提到,全国首个日播微短剧平台“品质东方·微剧场”,播出《金猪玉叶》《反诈风暴》等18部精品,累计收视户次超2亿。国内首档“微短剧 + 综艺”《开播!短剧季》播放量超27亿。“品质东方”计划还将继续推进创投蓝海行动,实现微短剧展播、孵化的全产业链生态。SMG旗下看东方联合十大网文平台成立“东方剧库”,探索“微短剧 + ”创新模式。

澎湃新闻联合华策影视、七猫文化传媒、上影文化科技、咪咕数媒、九州文化、听花岛、容量短剧等发布了精品微短剧“百剧共创”品牌项目,设立首期6000万元的启动资金池,投入价值1亿元的宣传资源,在三年内孵化100部微短剧。七猫将投入至少1.5亿元用于微短剧创作,启动“剧本征集计划”,设立数百万奖金池,邀请创作者把七猫热门小说改编为优质剧本。

本文详细介绍了2025上海微短剧大会的情况,展现了微短剧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行业转型方面,微短剧正从“微”向“精”迈进,众多优秀作品涌现。演员们在微短剧领域追逐梦想,为行业增添了活力。同时,政府和企业通过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的扶持,推动微短剧产业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未来微短剧有望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阶段。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357.html

(0)
东海凝丝东海凝丝
上一篇 2025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