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会在8年后撞击地球”这一网络热议消息展开,介绍了小行星的起源、撞击地球的威力,以及人类应对小行星威胁的策略,最后指出随着观测、预警及防御能力的提升,公众不必过于担忧。
在科学的探索之路上,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引人关注的话题。近日,“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会在8年后撞击地球”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那么,对于这类可能降临的危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在深入探讨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相关的主人公——赵海斌。
这张图片是《人民日报》2025年3月22日5版的版面截图,原题为《假如行星撞地球,我们怎么办(唠“科”)》。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行星的世界。
要了解像2024 YR4这样的“不速之客”究竟从何而来,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遥远的过去。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曾经是一个巨大的原行星盘。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这个行星盘逐渐形成了如今以八大行星为主体的格局。不过,在太阳系内,还是“散落”着一些没有形成大行星的物质成分,也就是小天体,这里面包括小行星和彗星。这些小天体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个是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主带,另一个是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
我们把近日点距离小于1.3个天文单位的小行星,称为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大多起源于小行星主带和柯伊伯带。它们有的是受到临近大行星的引力摄动,有的是遭受了撞击,导致部分轨道发生变化,甚至可能靠近地球轨道。初步判断,2024 YR4是石质小行星,它来自小行星主带。
那么,小行星撞击地球,“威力”究竟如何呢?直径小于10米的小行星,在经过大气层时基本会被烧蚀殆尽,通常会伴随着火流星和流星现象。直径在20米内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一般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员伤亡。而直径50米的小行星撞击,可能会产生相当大规模的影响。比如在190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河附近地区,一颗直径50米左右的小天体发生空中爆炸,摧毁了约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要是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那就会引起全球性灾难,并伴随大规模物种灭绝,科学界普遍认为这就是造成恐龙大规模灭绝的原因之一。
根据现有的观测数据,2024 YR4直径在40米至90米之间。不过,人类对近地小行星轨道的预测会随着观测的持续而有所调整,撞击概率也会发生变化。据报道,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曾一度达到3.1%左右。然而,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的天文观测结果,其撞击概率已被调整为“接近于零”。
面对这些可能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我们人类有一系列的应对之策。
第一步是发现。目前,我国的观测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一直在不断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了60多颗新的近地小行星。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利用光学巡天望远镜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数量占全国发现数量的85%以上。
第二步是监测。近地小行星有没有潜在威胁,需要进行长期跟踪观测。国际上把直径10米以上、撞击概率大于1%的近地小行星视为需要重点监测的目标。我国正在加快技术能力储备,采用更大口径的望远镜来支撑监测水平,同时也在提升利用观测识别危险目标的能力。
第三步是预警。有了发现和监测,还需要对撞击风险进行刻画,这包括对撞击概率的计算和“危险走廊”的评估。在2024年12月4日0时15分,一颗直径约0.75至1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亚上空以15.5千米/秒的速度撞入大气层。这是人类历史上第十一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地球,也是紫金山天文台首次自主预警,并完成了落点预报。
国际上认为,对于直径大于20米、20年内有10%以上撞击概率的目标,需要启动响应,确定“危险走廊”并提供信息,以便让处在风险中的人们做好应急准备。我们把这种响应机制称为“被动防御”。根据目前的观测计算结果,中国不在2024 YR4引发的“危险走廊”上。
最后一个环节是防御。除了前面提到的“被动防御”,国际上对于直径大于50米、50年内有1%以上撞击概率的目标,会考虑是否需要采取主动防御的措施,例如使用动能撞击的方式将其“打偏”,以减少对地球的威胁。
虽然小行星撞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潜在威胁,但随着观测、预警及防御能力的不断提升,面对小行星的“造访”,公众其实不必过于担忧。
本文围绕2024 YR4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这一事件,介绍了小行星的起源、撞击威力,详细阐述了人类应对小行星威胁的发现、监测、预警和防御等措施,最后指出随着相关能力的提升,公众无需对小行星撞击过于担忧。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