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介绍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后,舱外航天服已保障19次出舱活动,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详细阐述了舱外航天服的重要性、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特点,回顾了中国航天员穿着不同代“飞天”舱外服的重要出舱活动,并说明了科研团队对舱外航天服进行寿命评估和延寿的工作。
北京时间3月21日晚,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太空传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成功且圆满地完成了第三次出舱活动。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更让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截至此次出舱活动结束,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出色地保障了自空间站任务开展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使用年限和次数均已超出了“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如今,首批在轨舱外服正处于延寿使用阶段,且性能表现十分稳定,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在浩瀚太空中持续坚守岗位。
舱外航天服,对于航天员而言,就像是太空中的“生命之舟”,是他们在出舱活动过程中的核心装备。在广袤无垠且充满各种危险的太空环境里,它肩负着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确保高效作业的重任。每一次出舱活动,航天员都完全依赖舱外航天服来抵御太空的极端温度、辐射以及微小流星体的撞击等恶劣条件,为他们在舱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项任务提供坚实的支持。
中国空间站所使用的舱外航天服是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按照设计标准,其使用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期间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与第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相比,第二代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显著的优化和升级。它具有使用时间更长的优势,能够让航天员在一次出舱活动中停留更久,完成更多复杂的任务;安全可靠性更高,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机动灵活性更好,使得航天员在舱外的行动更加自如;测试维修性更强,便于地面科研人员对其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在每一次出舱任务中都能处于最佳状态。这些改进,让航天员执行出舱活动变得更加安全、高效。
回顾中国航天的历史,2008年9月27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身穿第一代“飞天”舱外服,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了中国人的第一个足印,成功完成了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活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探索太空的新纪元。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了出舱活动期间的全部既定任务。这是中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也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入了空间站建设的新阶段,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正式登上了中国航天的历史舞台。
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刘东岳介绍说:“目前,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性能良好,状态稳定,已经顺利保障空间站任务19次出舱活动,单件服装最高使用达17次,超额完成了‘3年15次’的寿命指标。”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中国航天科研团队在舱外航天服研制方面的卓越实力和精湛技术。
截至目前,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是我国首个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工作的飞行产品。秉承着集约高效的原则,对舱外航天服进行延寿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目的在于最大化发挥舱外航天服的在轨应用效能,在确保航天任务顺利进行的同时,有效节约工程成本。这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科学发展理念,也为未来的航天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据了解,在舱外航天服达到寿命指标后,科研团队并未放松警惕,而是定期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寿命评估。他们构建了天地联动、科学合理的舱外航天服健康监测和寿命评估方法体系,通过对大量的在轨数据和地面试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当前服装的剩余寿命。同时,系统地识别出可能影响寿命的短板因素,为后续服装的寿命升级提供有力的依据。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延长舱外航天服的使用寿命。
刘东岳表示:“我们探索性地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寿命评估方法,深入挖掘在轨和地面试验数据,开展了大量的材料级和产品级的验证试验,以评估寿命边界。同时,结合在轨服装的定期检测和出舱前的严格检查,确认服装的健康状态,确保航天员执行出舱任务安全可靠。”正是科研团队的严谨态度和不懈努力,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每一次出舱活动保驾护航。
本文围绕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展开,介绍了神舟十九号出舱活动后舱外航天服超指标完成19次出舱保障任务的情况。阐述了舱外航天服的重要作用、第二代“飞天”舱外服的优势,回顾了不同阶段的出舱活动。还说明了科研团队通过构建评估体系、开展试验等方式对舱外服进行寿命评估和延寿工作,保障了航天员出舱任务的安全可靠,体现了中国航天在舱外航天服研制和应用方面的强大实力与科学发展理念。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