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展开,介绍了事件引发的诸多质疑,百度针对这些质疑召开安全沟通会作出回应,同时揭示了“开盒”现象背后低龄化特征、海外社工库等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保护隐私建议。
近日,“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家不禁纷纷提出疑问:一个年仅13岁的未成年人,究竟是如何轻易地“开盒”陌生人的呢?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到底在哪里?百度副总谢广军是否利用职权,向女儿提供了网友的数据呢?在这一片舆论的喧嚣声中,还有哪些事实真相有待我们去厘清呢?
面对外界如潮水般涌来的一系列质疑,百度在3月20日下午紧急召开了“开盒”事件安全沟通会,就此事进一步作出了详细回应。百度安全负责人陈洋着重强调,内部安全部门迅速调取了相关日志,并对谢广军的权限进行了仔细查验。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所涉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并非来自百度。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发现开盒信息其实是来自海外的社工库。而且,相关过程已经进行了取证,并做了公证,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去年8月入职百度,担任公关负责人的蒋昕捷也出席了此次沟通会。他指出,网上流传的“当事人承认家长给她数据库”的截图,其内容完全是移花接木的不实信息。在事件发生之后,网络上瞬间出现了大量文案高度雷同的造谣内容。针对这种恶意造谣的行为,百度已经果断地向公安机关报案,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事件的真相。
“开盒”呈现低龄化特征,百度呼吁成立反“开盒”联盟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还原13岁女孩“开盒”网友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安全人员有了“令人吃惊”的发现。陈洋透露,在海外某软件的电报群里,竟然存在着许多社工库,在这些社工库里可以免费查询用户信息。经过随机测试发现,仅仅花费几元钱就能够查询到他人的信息,这一情况着实让人担忧。
当天在沟通会现场,南都记者亲眼目睹了海外网络上的“开盒”群组的可怕景象。页面上不断跳出信息,每隔几秒就有人被“开盒”,包括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甚至银行卡信息等重要个人信息,都被查询后发至群里,所有人都能轻易看到。这种毫无隐私可言的情况,让人不寒而栗。
陈洋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像一个车水马龙的(信息交易)集市”。他还指出,当前“开盒”的成本非常低,“开盒”的门槛也不高。由于涉事的13岁女孩身处国外,更容易接触到这类免费查人的信息,然后在他人的引导下下载软件,加入对应的群组里,从而参与到“开盒”行为中。
技术人员在调查中还发现,实施“开盒”的人呈现出低幼低龄化的特征。一名安全专家向南都记者表示,在一些饭圈里,粉丝群体分工明确,甚至有人专门负责“开盒挂人”,这充分显示出社工库的滥用已经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因此,如何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和引导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据南都·隐私护卫队了解,社工库全称是“社交工程数据库”,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整理和存储目标个体或组织的各类信息。海外社工库的数据来源较为多样化,既有通过公开途径合法获取的,也有由网络黑客通过不法手段窃取、交易而得来的,或者是通过收集已泄露的数据积累在社工库中。
3月19日,南方都市报发布了《“人肉开盒”再调查:网络灰产隐秘升级,记者买到自己的秘密》的调查报道。记者经过同事的授权,花300元在海外社区网站买到了同事的户籍信息,而且“社工库”服务商提供的个人信息完全正确,其中住址包括前工作单位宿舍和现家庭住址,具体到楼栋。这一事件进一步凸显了“人肉开盒”乱象的严重性。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规制“人肉开盒”这一乱象呢?在陈洋看来,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社区,用户信息在各个平台上都相互联结,不是哪一家企业自己做好了就能完全保障安全的,这需要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守护。
为此,百度方面表示,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百度愿意积极响应和倡议推进“反开盒”联盟的成立,去帮助那些被开盒的网民,给受害人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谈及普通用户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陈洋建议在网络平台上要避免泄露真实身份信息,合理设置社交平台的隐私选项,比如限制陌生人查看自己发布的内容,安装App时避免授予不必要权限等,从自身做起,加强隐私保护意识。
本文围绕“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展开,百度通过调查回应了信息泄露源头并非自身,同时揭示了“开盒”现象存在低龄化特征及海外社工库问题。面对“人肉开盒”乱象,百度倡议成立反“开盒”联盟,并为普通用户提供了隐私保护建议,旨在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隐私。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