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盒”看网络暴力,平台监管刻不容缓

本文聚焦近期引发关注和热议的网暴“开盒”现象,详细介绍了“开盒挂人”的定义、危害、背后的动机和产业链,分析了其是否构成犯罪的法律判定,还强调了平台的监管义务以及受害者的维权途径。

近日,网暴“开盒”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大家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开盒挂人”?受害者的哪些隐私信息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无情公布?“开盒”这种行为是否已经触犯了法律呢?接下来,让我们一文了解清楚。

什么是“开盒挂人”?

“开盒挂人”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那些不法分子通过一些非法的手段,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挖掘,像侦探一样搜集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这些信息可谓是五花八门,涵盖了姓名、个人照片、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社交账号等等。然后,他们毫无顾忌地将这些隐私内容在网络上公开发布。

一旦被“开盒”,当事人可就惨了。他们往往会在网络上遭遇网民铺天盖地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生活也不得安宁。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电话、短信会遭到陌生人的轮番“轰炸”,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新闻

赚流量博眼球,“开盒者”把网暴变成生意

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这些人要在网上如此肆意地散布别人的信息、隐私,甚至对他人进行攻击、威胁呢?其实,不同的“开盒者”有着不同的目的。

有的“开盒者”,仅仅是为了宣泄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把曝光别人的隐私当成释放压力或者取乐的手段。而有的“开盒者”则是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和更多的粉丝。

据了解,那些为了赚取流量而“开盒”别人的“开盒者”,通常会形成自己专门的小圈子。他们平时会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像猎人一样找寻“猎物”,还会互相分享信息。在他们看来,被“开盒”的人越有名,就越能提升自己在网络上的热度。更有甚者,有人把“开盒”做成了生意,提供付费的“开盒”服务。

专家表示,在“开盒”乱象的背后,已经悄然形成了一条黑灰产业链,有了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而且,前端成本并不高,有时候几百块钱就可以开一个“盒”。目前,“开盒”乱象呈现出成本低、产业化、链条长的特点。

“开盒挂人”是否构成犯罪?

“开盒”这种恶劣行为,让网络空间充满了暴力和戾气,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和秩序。同时,“开盒者”的行为也给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严重危害了公民的信息安全。

从个人信息侵害的角度来看,我国法律制度对这种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相关法律,“开盒者”可能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面临刑事责任,构成犯罪。

从“开盒”看网络暴力,平台监管刻不容缓

在刑事责任方面,《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涉及未成年人违法“开盒”,情况也有所不同。如果未成年人年龄较小,即使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相应的民事责任也将由监护人来承担。

遏制“开盒”行为,平台肩负监管义务

面对网络“开盒”现象,网络平台有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我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均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信息合法性的监管义务作出了明确要求。

专家指出,互联网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充分利用算法、数据筛查等技术,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人“开盒”,就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专家还建议,一旦遭遇网络暴力,受害者可以拨打12377或登录12377网站(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进行举报。如果认为可能构成行政或刑事案件,也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

本文围绕网暴“开盒”现象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定义、危害、背后动机和产业链,明确了其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强调了网络平台的监管义务和受害者的维权途径。“开盒”行为严重危害公民信息安全和网络生态,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遏制这一乱象,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和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499.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