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的高利贷问题,详细阐述了平台存在的砍头息、暴力催收等乱象,揭示了其所谓普惠金融背后只为盈利的本质,以及相关部门对被曝光平台的调查处理情况。
在当今的金融借贷市场,本应是为有资金需求的人提供便利的平台,却成了部分人谋取暴利的工具。今年央视315晚会上,“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的借贷乱象被无情曝光。
借款5000元,实际到账却只有3500元,剩下的1500元竟被当作借款利息提前扣除。这可不是90年代香港港片中的高利贷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上的砍头息现象。借款期限仅七天,年化利率却能轻松超过2000%。
砍头息、高利贷这些名词,本是P2P贷款时代的产物,但直到现在仍未消失。在“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的操作下,借款人被迫付出了远高于法律规定的超额利息。在“借款 - 平台审核 - 放款”这条看似简单的链条上,平台和放款人都在“超额”挣钱,而为此买单的却是那些最缺钱、最没钱,也是最弱势的借款人。
天价利息,暴力催收
小红书上,关于“人人信”“借贷宝”高利贷乱象的警告满屏皆是。大部分内容都在控诉其利息高、放款太坑人。央视315对这些平台借款人的报道,更是让这种乱象浮出水面。
借款人王女士通过人人信平台借款三万元,可实际到账只有1.4万元,砍头息高达1.6万元。同样需要资金周转的洪先生,通过借贷宝借款5000元,实际到账仅3500元,借款七天利息就要1500元。若按照年化利率计算,洪先生的借款利率为2234.69%,王女士的年化借款利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959.18%。
(来源:北京商报)
更令人惊讶的是,如果出借人以高额利率起诉,法院根本无法受理。因为借贷宝、人人信这些平台方会暗示出借人用假帐号,比如用去世的人注册出借帐号。人人信的工作人员还向央视记者表示:“人脸识别是一种高科技技术,不需要人在,也不需要人活着,法院肯定带不走”。而借款人一旦出现违约,不仅会有违约金,出借人还能通过人人信、借贷宝平台上的衍生增值服务,利用法律手段对借款人提出诉讼。这完全是一场只有平台起诉,能申请强制执行,但借款人根本找不到出借方的单项不对称游戏。
没有主义,只有生意
从出借人、居间平台的收益,以及央视暗访时平台方的表述来看,这根本不是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消除熟人间借钱欠钱痛点的普惠金融服务,更像是一场“杀猪盘”。
如果将这些责任推脱给一个部门、一个区域为了KPI的私自行为,实在令人质疑。用死人信息注册假帐号,导致借款人无法上诉,这样的情况难道只是一个业务部门或是区域负责人能做的了的吗?帮助出借人确立法律电子欠条,同时默认借人和借款人私下转账交易出现借款人被拿走30% - 50%之间的砍头息,这种情况整个风控部门不审核吗?而对于上述情况,人人信和借贷宝的管理层难道真的一无所知吗?
“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这句电视剧《潜伏》里情报贩子谢若林的经典台词,正映射在部分金融借贷电子签平台上。借贷宝在官网上将“全面消除熟人间借钱欠钱痛点,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作为企业使命,人人信也在官网上直接指明:人人信开放平台提供合规、好用、丰富的电子签开放能力。
(来源:借贷宝官网)
然而,从315曝光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人信、借贷宝等平台满嘴的主义,但实际上却是在做“围猎”长尾用户的猎人。在被315晚会曝光之后,成都市锦江区财政局发布情况通报:该局第一时间会同区市场监管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组建工作组,赴借贷宝平台所在公司开展联合调查,已依法责成企业暂停平台运营。证券时报实际调查发现,借贷宝办公区已被警方封锁调查,大楼仅允许楼内租户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入。曾经榨取长尾用户的平台,如今已被立案调查,但那些被人人信、借贷宝撸干羊毛的借款人,他们的损失谁来承担?
本文揭露了“借贷宝”“人人信”等平台存在的砍头息、高额利息、暴力催收以及违规操作等乱象,指出其背离普惠金融本质,实则是为了谋取暴利。相关平台被曝光后虽已被调查和责令暂停运营,但借款人的损失赔偿问题仍待解决,金融借贷市场的规范和监管亟需加强。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4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