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及首届研究训练营开营的消息,阐述了中心的宗旨、工作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推动前沿研究、培养国际化人才、缩小区域科研差距、构建科研协作网络等内容。
据界面新闻从复旦大学了解到,在3月18日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里,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在复旦大学举行了盛大的揭牌仪式,正式宣告成立。与此同时,首届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训练营(以下简称为“训练营”)也拉开了帷幕,开启了崭新的科研篇章。
中心怀揣着重要的使命与愿景,其目标在于积极推动天体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并且大力培养国际化的青年人才。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方式,为澜湄高质量区域合作注入强大的动力。复旦大学在核物理、天体物理等领域拥有显著的学科优势,中心充分依托这一优势,计划搭建跨国数据共享平台。这个平台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将为澜湄六国的青年科学家们架起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通道,促进彼此之间的知识共享与思想碰撞。
在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提到:“中心立足物理、集成电路、大气科学、全球治理等学科优势,将以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天体科学与空间技术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种方式,打造更多创新共同体,健全完善区域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同时,金力校长强调,要把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与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更多澜湄区域的优秀青年投身到天体科学研究中来,为壮大人才队伍、提升人才水平贡献复旦的力量。
中心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有着清晰的规划,将以“技术共享、能力共建”为基本原则。具体而言,会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来缩小区域科研能力差距。比如建设卫星数据共享平台,让各国能够共享卫星数据资源;进行地面接收站的联合建设,提高数据接收和处理的能力;实施青年学者互访计划,促进不同国家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此外,中心还将依托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等既有机制,定向培养澜湄青年科学家。通过“技术输入—本土转化—创新反哺”的良性循环模式,逐步构建起以中国为枢纽、澜湄国家深度参与的科研协作网络。
该中心还有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与YICMG赛事协同合作,形成“赛事创新 + 科研实训”双平台。这一创新模式将推动粮食安全、教育平等、城市治理等议题拓展至天体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为澜湄六国青年搭建起学科交叉的独特视角。同时,中心还会开展澜湄六国青年合作科研计划,助力澜沧江 - 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为“澜湄青创赛”)的选手完善创新创业方案,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
在今年,中心将进一步整合澜湄区域高校的现有空间与地面资源,像复旦大学卫星地面站等设施都将被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深化数据共享、设备联调与技术协作,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中心还会联合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等机构共建协作网络,推动跨国科研团队在卫星数据解析、空间载荷验证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攻克科研难题。
展望未来,中心将积极响应《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以科研深化与国际合作为双轮驱动。逐步建立起开放共享的研究网络,强化区域间的科技纽带,推动澜湄六国在天体科学领域实现协同发展,为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介绍了澜湄青年天体科学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及训练营开营的情况,阐述了中心推动天体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区域合作的宗旨,说明了中心多方面的工作规划,包括缩小科研差距、构建协作网络、与赛事协同等,最后展望其未来将推动澜湄六国在天体科学领域协同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9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