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5年我国外贸发展情况,阐述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金融服务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多家金融机构积极响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并探讨了如何加大对外贸企业尤其是新业态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并且着重要求优化融资、结算、外汇等金融服务。外贸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犹如观察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晴雨表”。
2024年,我国积极探索并拓展外贸新的增长点,进出口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而外贸的稳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外汇业务和跨境人民币业务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同时,支持金融机构为更多中小企业和贸易新业态提供优质的贸易便利化服务,鼓励省级跨境人民币业务自律机制间共享优质企业名单。
近期,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纷纷行动起来,陆续出台新的措施,以实际行动进一步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中国进出口银行近日出台了《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措施》。该银行将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巩固对不同外贸主体和外贸产业的金融支持,例如加大对外贸易领域的信贷投放,提升主题金融债的使用效能,加大对小微外贸企业及贸易金融的支持力度等。作为服务外贸发展的主力金融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截至2024年末,中国进出口银行外贸产业贷款余额达到3.36万亿元,相较于2023年末增加了1800亿元。重点支持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动大型成套设备等优势产品出口。2024年,该行投放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贷款达到38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56%。
中国银行也于近日发布了支持外贸稳定增长行动方案。该方案从强化金融供给、深化金融创新、优化贸易促进、细化专业服务四个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一共推出了16条具体措施。其中还提出,2025年力争为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结算超过1.7万亿美元。
2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宣布推出多项措施以更好地支持外贸新业态。包括设立3000亿元专项授信;针对新业态“小额、高频、海量”等特点,创新贷款产品,提供优惠贷款利率,还创新推出了“跨境e电通”“跨境e仓通”等产品,助力企业拓展全球市场。
从数据来看,1月份,中国进出口银行投放外贸产业贷款1800亿元,同比增长11.79%;中国银行企业国际结算业务量同比提升15%,跨境电商结算规模同比增长超25%。
贸易新业态的企业大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具有轻资产重运营、交易频次高、订单金额小的特点。那么,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呢?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金融机构应该针对企业特点进行金融适配。一是创新信贷模式,开发基于交易数据、物流信息等的信用贷款产品,突破传统抵押担保的限制。二是优化跨境结算服务,提供更快捷、低成本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支持多币种结算,降低汇兑成本。三是支持产业链融资,围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四是强化风险管理,针对离岸贸易、海外仓等高风险领域,提供汇率避险工具、贸易保险等服务。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张梦婷认为,要加强风险评估与精准授信,降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企业的订单数据、交易历史等多维度信息,对企业开展信用评估,全面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还款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建立多层次的风险保障体系,优化风险控制机制。短期来看,可提供外汇远期合同、外汇期权等金融工具,帮助企业对冲汇率波动风险。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长期来看,要与外贸企业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关系,提供定制化、多元化、长期性的融资服务;还要加强与政府、平台合作,推动政策支持落地生效。
本文围绕我国外贸发展,介绍了政策导向下多家金融机构为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出台的新措施,展现了金融对不同外贸主体和产业的支持成果。同时针对贸易新业态企业特点,探讨了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的方法,提出了创新信贷模式、优化结算服务、支持产业链融资、强化风险管理等适配措施,以及加强风险评估、建立保障体系等建议,旨在实现外贸稳定增长和企业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