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智能:以高性价比IMU推动人形机器人国产化进程,车规级IMU移植,戴世智能为人形机器人安全保驾护航

本文聚焦于嘉定企业戴世智能科技,介绍了其研发的惯性传感器(IMU)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作用。包括IMU如何助力机器人动作控制与场景适应,戴世智能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全栈自研的过程,以及将车规级IMU标准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创新举措,还提及了其为推动行业发展所做的人才培养等工作。

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机器人产业赛道正逐渐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嘉定的一家企业——戴世智能科技,在这个充满潜力的领域中崭露头角。该企业研发的惯性传感器(IMU),是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之一。随着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工业生产,逐渐向民用服务领域拓展,戴世智能正积极推动IMU朝着更高性价比、更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为机器人实现复杂动作控制以及适应多样化场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戴世智能:以高性价比IMU推动人形机器人国产化进程,车规级IMU移植,戴世智能为人形机器人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不禁要问,机器人是如何像人类一样稳稳站住脚、灵活迈开腿的呢?其实,机器人学走路的过程和人类有着相似之处,都依赖于视觉和对身体姿态的感知。就如同婴儿蹒跚学步,需要不断地感知自身的位置和姿态变化。

戴世智能:以高性价比IMU推动人形机器人国产化进程,车规级IMU移植,戴世智能为人形机器人安全保驾护航

戴世智能研发的惯性传感器,就如同人类的小脑一样,在机器人的运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搭载戴世智能IMU的快递机器人模拟避障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强大的功能。传统机器人往往依赖固定轨道或者高精度地图来运行,然而人形机器人需要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这就对传感器的精度、自主导航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戴世智能:以高性价比IMU推动人形机器人国产化进程,车规级IMU移植,戴世智能为人形机器人安全保驾护航

戴世智能科技的陆海峰举例说道,在无人值守的黑灯车间,或者人流量巨大的车站等环境中,机器人需要在存在电磁干扰、且没有高精度地图支持的情况下稳定工作。戴世IMU通过采用多传感器融合与自适应滤波算法,大大增强了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以及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定位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市场方面,惯性传感器作为关键核心部件,覆盖了从尖端领域到规模商用的多元化市场。既有价格动辄千万美元、用于火箭和军用无人机的高端型号,也有售价在十几美元到几千美元之间、用于汽车自动驾驶与人形机器人的民用领域型号。长期以来,高性能IMU市场被ADI、EPSON等国际大厂垄断,国产化率不足5%,这导致需要惯导技术的民用产品成本居高不下。陆海峰向记者表示:“进口IMU模组不仅价格高,而且供货周期长,尤其是针对特定场景的设计与定制化服务严重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落地。”

戴世智能:以高性价比IMU推动人形机器人国产化进程,车规级IMU移植,戴世智能为人形机器人安全保驾护航

为了打破这一不利局面,戴世智能选择了最为困难的全栈自研的“硬件 + 底软 + 算法”技术路线。对硬件与软件进行重构开发,并在嘉定建设了研发中心和工厂,实现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自主可控。陆海峰介绍说:“同一级别产品,国外产品标价200美元,我们就能把价格降到200元人民币,而且精度还更高。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对IMU内的硬件与算法进行灵活调整。”戴世智能的IMU采用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将加速度传感器与三维角速度传感器以阵列方式组合,再通过处理数据并完成融合计算,实现了毫秒级动态响应和毫米级定位精度,误差率低于0.1%。

戴世智能:以高性价比IMU推动人形机器人国产化进程,车规级IMU移植,戴世智能为人形机器人安全保驾护航

凭借高性价比和定制化服务,戴世智能的IMU系列产品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其客户涵盖了江淮大众、零跑、慧拓、九识智能等企业,一些头部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也正在使用戴世智能IMU进行测试研发。

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内对于机器人内的功能模块还未建立统一标准。但在陆海峰看来,统一标准化尚未建立恰恰为国产方案提供了发展的窗口期。据了解,戴世智能自成立以来,旗下IMU系列产品率先应用于各整车车企的自动驾驶功能中。

戴世智能:以高性价比IMU推动人形机器人国产化进程,车规级IMU移植,戴世智能为人形机器人安全保驾护航

惯性传感器是自动驾驶的核心硬件之一。陆海峰对比说:“人形机器人和汽车自动驾驶,二者对惯性传感器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即在动态中维持系统的绝对可靠。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在120公里/时的速度下保持厘米级定位,而人形机器人要在双足运动中实现毫秒级动态平衡,二者都依赖IMU对加速度、角速度的微变化捕捉能力。”

面对人形机器人安全性与稳定性标准尚未建立的局面,戴世智能的解决方案是进行车规级基因移植。即将经过数千万公里道路验证的IMU可靠性标准导入人形机器人开发体系,把车辆自动驾驶时的精度与灵敏度标准作为人形机器人惯性导航的基础要求。

此外,戴世智能还积极与属地高校合作。陆海峰表示:“既懂算法又熟悉人形机器人架构的工程师非常稀缺,我们正与同济大学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戴世智能期待与车企、机器人厂商共建生态,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的建立,助力IMU从“国产替代”迈向“全球领先”。

本文介绍了嘉定企业戴世智能科技研发的惯性传感器(IMU)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作用。戴世智能通过全栈自研打破国外垄断,实现IMU高性价比和高精度,产品赢得市场认可。同时,其将车规级标准移植到人形机器人,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致力于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建立和IMU技术的全球领先。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801.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