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海洋预报台长会展开,介绍了会议总结2024年度海洋环境预报和灾害预警报服务工作、交流成绩以及谋划2025年工作思路的情况,还提及2024年海洋灾害特点、预报中心的科技创新成果,最后阐述了过去一年沿海海洋预报工作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工作方向。
人民网北京3月18日电 (记者杨曦) 据自然资源部传来的消息,近日,备受瞩目的第十四届全国海洋预报台长会于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此次会议意义非凡,它全面总结了2024年度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灾害应急预警报服务工作,各地代表齐聚一堂,深入交流2024年全国海洋预报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并且共同为2025年海洋预报工作的开展精心谋划思路。
据详细了解,2024年海洋灾害呈现出了两个显著的新特点。一方面,台风“摩羯”来势汹汹,给沿海地区造成了近十年来最为严重的损失,众多沿海城市的基础设施、渔业等遭受重创,经济损失巨大。另一方面,辽宁等地出现了罕见的“回头潮”现象,这种特殊的海洋现象给当地的海岸防护、海上作业等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科技创新方面,2024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可谓收获满满。具有重大意义的“妈祖”模式向世界开源,这一举措展示了我国在海洋预报领域的自信与担当,为全球海洋预报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预报中心还成功研发了“瀚海智语”海洋大语言模型,该模型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海量的海洋数据,为海洋预报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支持。
展望2025年,预报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工作计划。将继续在人工智能方向加大投入和发力,进一步提升海水倒灌现象的预警报能力,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模型,更精准地预测海水倒灌的时间、范围和强度,为沿海地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还将完成灾害监测预警统一平台建设,整合各类海洋灾害监测数据,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处理。同时,完善警戒潮位评估等工作,确保在面对海洋灾害时能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会议特别提到,过去一年里,沿海各级海洋预报主管部门展现出了强大的应对能力,成功应对了12次温带风暴潮过程、10次台风风暴潮、33次灾害性海浪过程等一系列海洋灾害。在这个过程中,海洋预警报准确率持续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日益完善,能够及时、准确地将灾害信息传递到沿海各地,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预报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不仅为传统的渔业、航运业提供服务,还延伸到了海洋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等新兴领域。而且,自主创新成果丰硕,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安全。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技术创新、服务需求、参与全球治理与资源安全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深刻把握当前海洋预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始终把推进海洋预报现代化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提升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始终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科研投入,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化科技创新,完善业务格局,强化服务理念,提升保障能力,严守安全底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而有效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本文围绕第十四届全国海洋预报台长会,介绍了2024年海洋灾害特点、预报中心科技创新成果,以及过去一年沿海海洋预报工作成效。同时指出面临的挑战,强调要推进海洋预报现代化,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民至上,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原创文章,作者:Sorrow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