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借知心朋友洞悉基层实情

陈云同志重视通过与知心朋友交流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介绍了他提出的调查研究方法,以及他与基层干部、农民等知心朋友的交往实例,体现了这种调查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

在1990年4月22日,已经85岁高龄的陈云,与吴宗锡、周良、何占春、施振眉等评弹界的朋友们亲切交谈。陈云满含诚意地说:“希望你们能定期来看看我,大家一起来或者单独来都可以。要是你们听到社会上有什么反映,群众有什么意见,也能写信告诉我,这样能让我多听到真话,多了解实际情况。我们的干部,尤其是高中级干部,要是能交一些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知心朋友,多听听真话,那可是非常有好处的。”陈云这番话语,不仅仅是对老朋友的那份亲切关怀和深情嘱托,更提出了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陈云在党内以勤于、善于调查研究而闻名。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陈云:“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不调查清楚他就不讲话。”陈云认为,搞调查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亲自率领工作组或者派遣工作组到乡村、工厂去;另一种则是让每个高中级领导干部都拥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以及身边工作人员,通过他们能够经常听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呼声。陈云特别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讲,后一种调查研究比前一种调查研究更重要一些。”这是因为后一种调查研究具备“真、快、广”的显著特点。他解释道:“所谓真,就是他们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敢讲心里话。因为他们信任你,知道你不会为难他们,我就有这样一些朋友。所谓快,就是当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够及时被发现。所谓广,就是全国各省市各行各业,都有许多高中级干部(包括离休、退休的)。”为了把后一种调查研究工作做好,他积极提倡领导干部“要在各行各业广交知心朋友”。

陈云在基层干部中有不少知心朋友,像上海青浦县小蒸乡的乡干部吴福林、村干部张富清等。从1953年冬天他们建立联系之后,吴福林和张富清长期坚持给陈云写信,及时汇报当地的经济生活情况。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后,他们写信向陈云反映,下面有人虚报产量,所有的粮食都扣掉还不够上交的;实行先购后留,粮食购掉后就没有了,任务虽然完成了,但老百姓却没粮食吃了。陈云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在1955年亲自到青浦实地调查统购统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到了1961年粮食紧张的时候,吴福林和张富清又给陈云写信反映问题。同年六七月间,陈云先后前往青浦小蒸乡以及浙江、江苏等地进行调查,并在8月给邓小平写信,详细谈了青浦县农村调查的基本情况,同时附上三个专题报告,这对解决农业困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云还有许多农民朋友,他们是陈云研究农村发展变化的联系人,比如青浦县农民曹象波、曹兴达等。1952年10月,陈云邀请曹象波、曹兴达来北京谈话。这次谈话为陈云深入了解土改前后农业生产现状、科学编制“一五”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1955年1月,陈云来到青浦县调查统购统销工作,又一次约见曹象波、曹兴达,并与当地农民、商人、干部等进行座谈。在谈话中,陈云了解到统购统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干部购了“过头粮”(超计划收购的粮食)、农民留粮过少、口粮短缺等。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陈云提出了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建议,为中央找到了坚持和改进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具体办法。

本文展现了陈云同志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通过广交各行各业的知心朋友,搭建起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的桥梁。从他与基层干部、农民的交往实例中可以看出,这种以交友促调研的方式,让他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实际问题,为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Wonderful,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373.html

(0)
WonderfulWonderful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