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退休教授龚晓钟与丈夫李沛于2025年3月17日回到深圳大学办理器官捐献志愿书,圆了15年来的心愿。他们受龚晓钟父亲影响,决定捐献器官和遗体,多年来生活丰富且积极传承红色精神。
王军、高敏向龚晓钟、李沛夫妻赠送鲜花。(受访者供图)
深圳新闻网在2025年3月18日有这样一则温暖的消息传来(深圳商报记者 张妍报道)。“1867”“1868”,这两个连续的序号背后,是69岁的龚晓钟与72岁的李沛这对夫妻,他们成为了2025年广东省第1867与第1868位成功办理器官捐献手续的志愿者。
3月17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退休教授龚晓钟,和她的丈夫李沛一同“回到”深圳大学,办理了器官捐献志愿书。这一行动,圆了他们长达15年的心愿。而且,现场还有近20位他们视作亲生子女般的学生,见证了这一充满爱的时刻。
龚晓钟感慨地说:“我回到这里,就感觉很安心!”回溯到1995年1月1日,她来到深圳大学报到,从一名普通讲师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教授。她还入选了国家科技部专家库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如今更是返聘为深大研究生督导。“深大给了我太多愉快的时光,我特别喜欢深大的氛围,这里鼓励自主创新,又给你提供上升通道。”在这30年里,她不仅收获了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群如同子女般的学生。
2002级应用化学系学生邓威和3位同班同学特意来到了现场。邓威回忆道:“龚老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全班45名学生都跟龚老师夫妻俩关系特别好。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去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实习时,李老师也一直陪着我们。”
龚晓钟和李沛这对夫妻,一直保持着夫唱妇随、妇唱夫随的美好状态。他们在1982年步入婚姻殿堂,相濡以沫走过了43年。尽管膝下没有亲生儿女,但他们的感情一直恩爱如初。早在2010年,在一次深圳市民大讲堂上,龚晓钟就当众宣布:“我和丈夫李沛,决定在自己离开人世后无偿捐献自己的器官。”
其实,这个念头在龚晓钟心里已经埋藏了很久。她的父亲——老一辈革命家龚子荣,在1995年9月21日因病离世后,便无偿捐献了自己的器官和遗体。受父亲的影响,龚晓钟决定死后也要把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她的这个想法,不仅得到了李沛的认可与追随,还得到了深大同事、医学部教师王军的支持。王军告诉他们:“解剖学是医学的根据,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临床医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解剖学。”于是,夫妻俩又进一步决定,不仅要捐献器官,更要向深大医学部捐献遗体。龚晓钟表示:“活的时候我做了一辈子老师,希望死后还能成为一位‘无语体师’。”
从宣布决定到正式实施,这中间过去了15年。在这15年里,龚晓钟和李沛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因为我们身体都还不错,虽然有想法,但却没有急着实施。”2022年,夫妻俩还开启了老年学艺之路,双双获得了喜马拉雅有声演播平台演播室资格。他们把关于父母的回忆录《往事须回首》分为194集,在半年时间内更新播讲出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24年“七一”前夕,夫妻俩还在他们所居住的前海人寿幸福之家康养社区,举办了家庭回忆展,向更多人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我们希望离开这个世界后,仍能为后人做点事,为医学事业作点贡献。”夫妻俩说道。而在3月17日这一天,他们终于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在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的见证下,夫妻俩认真填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并郑重地将身后事托付给了自己的学生。
深圳大学退休教授龚晓钟和丈夫李沛办理器官捐献志愿书的故事。他们受龚晓钟父亲影响,多年前就决定捐献器官和遗体,15年间生活丰富,积极传承红色精神。他们的善举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医学事业和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