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与非银存款“跷跷板”,大行负债压力凸显 大行非银存款激增:股市与负债策略的双重驱动

本文聚焦于大行非银存款在连续两个月下降后转为激增这一现象,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包括2月股市火热导致居民存款转移以及大行负债压力下的同业存款策略调整,同时探讨了存款定期化趋势和银行负债压力的相关问题。

在经历连续两个月的下降后,大行非银存款近期出现了激增的态势。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大行非银存款余额达到14.6万亿元,相较于上月末大幅上涨2万亿元,环比增幅高达16%。而在此前的两个月,大行非银存款合计下降了4.5万亿元。

经记者采访了解,大行非银存款激增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2月股市行情十分火热,居民存款大量向证券保证金存款转移。其二,大行面临较大的负债压力,可能通过短期同业存款加价的方式来吸收同业负债。

这一情况意味着同业存款开始呈现定期化的趋势。此前,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就已出现这种趋势。央行数据表明,截至2月末,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均约为74%,不过非银存款未披露明细数据。存款定期化虽然有助于提高银行负债的稳定性,但由于定期存款利率较高,银行的负债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的“跷跷板”效应再度显现。

银行存款主要分为一般性存款和同业存款两大类。一般性存款在金融机构存款中占比较大,涵盖了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和居民个人的存款,并且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

同业存款则是金融机构之间为了清算和投资等需求而开展的同业资金存入与存出业务。其中,非银同业存款备受关注,它指的是商业银行吸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含非法人产品)的同业存款,目前已占金融机构存款的一成,近年来对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大。

央行最新更新的《中资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截至2月末,大行非银存款余额为14.6万亿元,较上月末增加2万亿元,环比增长16%。按照央行的界定,大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大于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储银行7家。

记者了解到,大行同业存款大幅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月股市表现良好,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显著增长,从而带动了非银存款的上升。这一趋势与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市场转移的现象相契合,部分资金可能通过证券转存的形式进入了非银体系。

这一现象在信贷收支表中也有所体现。在非银存款大幅增加的背景下,2月大行居民部门活期存款减少了1.2万亿元。华创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表示:“2月权益市场行情启动,证券结算账户活期存款增长对非银存款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历史情况来看,股市火热时,居民存款尤其是居民活期存款会向证券保证金存款转移,表现为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的“跷跷板”效应增强。例如,2024年10月,金融机构居民部门活期存款减少了0.5万亿元,同期非银存款增长了1.1万亿元。

这种现象在中小行也同样存在。《中资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今年2月,中小行居民部门活期存款减少了0.63万亿元,同期非银存款增加了0.79万亿元。

然而,仅用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的“跷跷板”效应,仍难以完全解释大行非银存款的高增长。横向对比来看,2月大行非银行存款增加额是居民部门活期存款减少额的1.7倍,而中小行该比值为1.3;纵向对比来看,在2015 - 2024年间,大行非银存款月度增加额(平均值)低于中小行,但2月份却高出上万亿元。

居民与非银存款“跷跷板”,大行负债压力凸显 大行非银存款激增:股市与负债策略的双重驱动 来源:央行,Wind

记者采访得知,在大行负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2月大行通过同业定期存款、同业短期存款提价等方式来获取负债,这使得大行非银存款增长速度快于中小行。

周冠南表示:“非银活期被限价,相较于货币市场融出收益仍偏低,2月同业存款规模高增可能与大行通过同业定期存款转化有关。”

根据去年11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银行应以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2月份为1.5%)为定价基准。而2月份资金面较为紧张,DR007(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基本保持在1.8%以上。如果大行以1.5%的利率吸收同业活期存款,显然缺乏吸引力。

开源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刘呈祥认为,在负债压力较大、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被限价的情况下,大行有可能通过短期同业存款提价来补充负债缺口。2月份市场上七天、十四天期同业存款利率相对较高,大行通过提价获得了一部分同业负债。

那么,为何大行负债压力较大,而中小行负债压力较小呢?这与各类银行的资产负债摆布密切相关。在资产端,近年来大行需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信贷占比上升,而中小银行信贷占比则有所下降。此外,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不断推进,大行需要购买相当高比例的政府债券,以支持财政政策的实施。

在负债端,近年来一般性存款降息呈现出“大行打头、股份行紧随其后、小行最后跟进”的模式,但存在一定的时滞,导致小行与大行存款利差扩大,一部分存款尤其是居民定期存款从大行流向了中小银行。

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中小行居民定期存款增加额是大行的1.3倍,到2024年该比值升至1.5倍。今年2月,中小行、大行居民定期存款分别增加14285亿元、9569亿元,比值仍维持在1.5倍。

简而言之,综合考虑资产摆布情况,中小行一般性存款较为充裕,而大行一般性存款不足。近年来,大行不得不通过手工补息、高息同业存款等方式来“揽存”,以确保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规模总体匹配。

“手工补息”原本是银行对业务操作失误进行的勘误,但近年来成为了银行尤其是大行进行利率补贴的重要手段。去年4月监管对手工补息进行规范后,银行尤其是大行又开始通过高息同业活期存款揽储。

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4 - 10月,大行同业存款增加4.2万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多增3.3万亿元,而在同一时期,中小行同业存款基本没有增长。

南方省份某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小银行本身存款较为充裕,而信贷又贷不出去,所以加大了买债的力度,一部分还通过同业拆出借给了大行,因此中小行很少通过同业存款补充负债。”

去年11月底,监管部门对同业活期高息存款也进行了规范,导致一些同业存款从大行流出。央行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今年1月,大行非银存款两个月减少4.5万亿元,减少额占整个行业的95%。

与此同时,大行通过同业存单补充负债,同业存单量价齐升。周冠南认为,在2月同业定期存款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大行存单“提价换量”的紧迫性可能会有所降低。

国盛证券固收团队的一份研报指出,面对当前的负债缺口,大行自身调节能力有限,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仍需依赖央行。无论是通过降准,还是增加对大行的资金投放等方式,都能够有效改善大行的负债状况。

本文详细分析了大行非银存款在连续下降后激增的现象,其原因主要包括股市火热带动居民存款转移以及大行负债压力下的同业存款策略调整。同时,探讨了存款定期化趋势和银行负债压力的问题,指出大行因资产负债摆布的特点面临较大负债压力,而中小行则相对充裕。最后提到解决大行负债缺口可能需要央行的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购物狂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135.html

(0)
购物狂魔购物狂魔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