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所藏36片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的相关情况,包括它们即将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出,这是“离乡”百余年后首次回乡“探亲”,同时还介绍了天津与甲骨文的深厚渊源,以及此次展览的相关意义等内容。
昨日(2月20日),天津博物馆珍藏的36片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完成了点交工作,准备踏上前往安阳殷墟博物馆的旅程,它们将于2月26日在两馆联合主办的“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中惊艳亮相。据相关人士介绍,这36片与商王武丁直接相关的甲骨,“离乡”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此次是首次回到安阳殷墟这个老家“探亲”。在这36片甲骨当中,有两片是首次在天津博物馆之外的场馆展出,还有一片更是之前从未展出过的。昨日,双方的工作人员在天津博物馆认真地进行文物点交工作。(此处插入记者曹彤拍摄的照片,照片链接:https://q5.itc.cn/q_70/images03/20250221/0130a58fc55b4e5aac15c851e8a12a3c.jpeg)天津与甲骨文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渊源深厚。甲骨文呢,是商王朝使用的、刻(或者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于1899年被发现。甲骨上众多的卜辞以及其他刻辞,构成了商代的历史信息库,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极为宝贵的资料。天津和甲骨、甲骨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最早发现并且认识到甲骨价值并开始搜购的学者之一王襄就是天津人。除了王襄之外,像王懿荣、罗振玉、胡厚宣、陈邦怀等甲骨研究方面的名家也都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如今,天津博物馆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都是前辈学者留下来的,其中有不少是早期发现的甲骨珍品,这些甲骨片大、字多,字口清晰,内容也非常重要。在2017年,包括天津博物馆在内的国内11家甲骨收藏单位联合申遗成功,甲骨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120多年来,在作为甲骨最早辨识地之一的天津,众多甲骨名家纷至沓来,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重新整理,以及甲骨相关精品展览的持续举办,天津的甲骨研究也越来越闪耀出夺目的光彩。安阳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且被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于2024年2月26日正式向观众开放,而此次展览也正好赶上该馆建成开放一周年的日子。武丁时期的王卜辞是研究武丁王最直接、最鲜活的材料。此次展览通过“甲骨学史上的天津”“王的祭祀”“王的战争”“王的臣子”“王的诸妇”“王的农牧”这六个单元,在梳理天津与甲骨渊源的同时,也生动地呈现出武丁王时期的各种情形。该展的策展人、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张夏表示,天津博物馆之前举办过“殷契重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等甲骨相关展览。此次展览涉及藏品的信息、视图、解释等内容,都是在之前展览的沉淀基础上提炼和深化得来的,这也是天津甲骨研究的成果。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让武丁时期的王卜辞甲骨回到原生地,让武丁王回到大邑商,这也就是展题“王入大邑商”的含义所在。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吴中秀说:“商王武丁是商代非常重要的一位王,希望通过甲骨中记载的关于战争、祭祀、农牧、诸妇、臣子等各方面的内容来还原武丁的形象。我们与天津博物馆经过考察交流,以及展览大纲和展陈设计等工作,共同促成了此次展览,让武丁卜辞‘回家看看’。后续,双方还准备在甲骨方面的藏品、展览、文创等进行合作。”张夏介绍,在这36件展品当中,既有多次展出的天津博物馆的明星甲骨——占卜武丁王的王后妇好在第二天是否能够生产的“妇好娩卜骨”,也有首次在天津博物馆之外的场馆展出,甚至之前从未展出过的甲骨。“首次在天津博物馆之外展出的甲骨,一片是关于祭祀的,另一片是关于商王后组织的一场宴会的。还有一片‘雀受(女龍)卜骨’,之前从未展出过。‘雀’是商王的一位重要将领,‘(女龍)’有可能是商代方国之一龙方的一位女子。这片甲骨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其占卜人并非那些平日为王占卜的人,而是由商王亲自占卜的。”天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馆藏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回乡展出,目的在于深化两地关系,密切双方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信观众也能够从展览中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从而增进对汉字文化、中华文明的了解、兴趣与热爱。
天津博物馆36片武丁时期王卜辞甲骨回乡展出这一事件展开。先介绍了甲骨点交工作及即将展出的情况,接着阐述天津与甲骨文的深厚渊源,包括诸多甲骨名家与天津的联系等。然后讲述了安阳殷墟的地位以及此次展览的意义和相关单元内容,还提到展品中的特殊甲骨情况,最后表明此次回乡展出的目的,包括深化两地关系、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等。
原创文章,作者:东海凝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2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