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白到绿旗,中山生态学校创建之路的成功范例

2024年度(第十二批)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绿旗认证结果公布,中山的迪茵公学和东凤镇西罟小学成为中山市首批获此国际权威认证的学校,同时介绍了中山在创建“国际生态学校”过程中的努力和两所学校取得的成效。

近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传来。2024年度(第十二批)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绿旗认证结果正式揭晓,全国共有75所学校光荣地获评“绿旗认证”。在这众多优秀学校之中,中山市的迪茵公学和东凤镇西罟小学凭借其在生态教育方面的创新实践,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山市首批斩获该项国际权威认证的学校,为中山的教育事业和生态保护工作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2024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实施的第一年。为了响应这一重要举措,中山市生态环境局与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紧密合作,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国际生态学校”的通知》。他们积极探索“政校联动”的全新模式,遵循自愿原则,重点推动中山市迪茵公学和中山市东凤镇西罟小学这两所学校先行先试,开启了中山生态学校创建的新征程。

从空白到绿旗,中山生态学校创建之路的成功范例

中山首次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探索之路

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是由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发起的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校园生态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球众多学校自愿参与其中,共同为推动校园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2009年6月,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在中国正式启动了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并作为FEE在中国唯一的会员机构,负责项目的管理及传播工作,向典型案例学校授予绿旗荣誉。

作为首次尝试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城市,中山面临着诸多挑战,因为此前并没有本土经验可供参考。但中山并没有退缩,在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的悉心指导下,市委宣传部、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体育局以及镇街生态环境保护局等相关人员迅速行动起来,组成了一支专业的调研组。他们不辞辛劳地赶赴各地进行培训学习,汲取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为中山的生态学校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空白到绿旗,中山生态学校创建之路的成功范例

特色教育助力学校生态建设

迪茵公学积极响应生态教育的号召,开设了特色环境教育课程。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结合“兄弟城市”的丰富经验,中山市生态环境局提出了“伴随式”培育理念,进一步深化“政校联动”模式。他们积极引导镇街政府力量加入到生态学校创建工作中来,根据自愿原则,重点推动迪茵公学和西罟小学先行先试,为两所学校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两所学校生态环境保护氛围日益浓厚

经过长达一年的精心培育,两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一面白墙,如今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环保艺术墙,仿佛在诉说着生态保护的故事;一片原本空荡荡的空地,如今已被改造成郁郁葱葱的植物园,成为了学生们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原本空荡荡的走廊,现在也充满了生机,变成了绿色长廊,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从空白到绿旗,中山生态学校创建之路的成功范例

在西罟小学,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活动中来。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植物“比较了解”的数据占比从17%大幅上升到89.57%。这一显著的变化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一位西罟小学四年级三班的家长表示:“作为家长,我非常认可生态学校的价值和意义,它为孩子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了正确的生态观,希望能继续激发孩子们的生态保护热情。”家长们纷纷在班级群里为学校的生态教育工作点赞。

而迪茵公学则以“节约粮食 光盘行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环境教育活动。学校不仅开创了特色环境教育课程,还利用垃圾分类所得废品费用建立了环保基金。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校园环境和师生习惯得到了显著改善,学校的厨余垃圾产量每月逐步下降。学生谭竣铭通过参与植树活动,深刻意识到了环保行动的重要性,他表示:“我会积极影响我的家人和朋友,让更多人关注环保问题。”

本文围绕中山迪茵公学和东凤镇西罟小学获得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绿旗认证展开,介绍了中山在《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实施第一年探索“政校联动”模式推动学校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过程。尽管中山缺乏本土经验,但通过学习取经、特色教育和长期培育,两所学校生态氛围日益浓厚,学生生态意识增强,环境得到改善,充分展现了“政校联动”模式在生态教育方面的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Fos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uwuzhinan.com/archives/38049.html

(0)
FosterFoster
上一篇 2025年3月1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